文章内容

东北师范大学 - 《东北师大报》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为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王春雨    
2019-05-30     浏览(315)     (0)

过去五年,社会科学处在学校党委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谋划、精心实施、提升质量、创新突破。五年来,社会科学处为学校成为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建设目标不断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召开“进一步振兴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 ,颁行 《关于进一步振兴繁荣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决定》,规划了“学科振兴”“协同创新”“英才凝聚”三个战略,具体实施了“八项措施” ,进一步提升了哲学社会科学整体研究水平,充分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传承学术精神,构筑研究文化。弘扬以郑德荣精神为代表的东师学术精神,构筑良好的东师研究文化。郑德荣精神在我校诞生,更应在我校光大。启动整理出版以《成仿吾全集》 《丁克全文集》 《孙中田全集》 《郑德荣文集》等为代表的“学术名家传承计划” ,让全校教师亲身感受老一辈学者筚路蓝缕、创榛辟莽的学术精神,厚植东师底蕴。

尊重学术规律,完善科研培育体系。全面构建了“重大项目培育”“青年团队培育”“标志性成果培育”三大培育体系,形成了七个培育系列。培育范围涵盖从青年教师到知名学者、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实践、从项目申报到成果产出、从单一学科到交叉领域。在这套培育体系的支持下,很多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获立高级别项目,产出高质量成果,产生良好的学术影响。设立“新兴交叉学科培育专项”“音体美传文协同创新培育专项”“经管法校际合作培育专项”等专项项目,以问题为导向,全力推进学科交叉,培育新兴学术方向。

坚持质量导向,构建分类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准确的评价机制。以“尊重文科规律,坚持质量导向;合理配置资源,强化项目牵引;注重青年培养,加强平台建设;完善科研评价,奖励重大贡献”为原则,修订了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及奖励认定办法》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绩效奖励暂行办法》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以同等对待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原则,制定了 《东北师范大学文艺创作与体育竞赛认定及奖励暂行办法》 ,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加快科研机构改革,打造智库方阵。全面启动校内文科科研机构改革,开展文科科研机构登记自查和撤并工作,按照“目标要明确、指标可考核、成果可应用、具有显示度”的标准,开展评估考核与择优资助工作,发挥科研机构在团队建设和学科交叉中的重要作用,成为获取国家竞争性资源,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先锋。以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机构为牵引,建立科研机构智库方阵,打造高端智库。持续发挥平台服务国家的作用,提升科研机构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咨政服务水平。

精准服务管理,浓厚学术氛围。秉持服务、服务、再服务的工作理念,为广大教师提供精准服务、优质服务。建立确保申报质量,关注研究过程,促进成果产出,审核结项规范的全过程服务体系。设立“青年学者游学计划”“青年学者研习营”等系列项目,推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面向全国设立“日知世界史奖” ,打造东师学术品牌,唱响东师声音。举办“东北大讲堂” ,活跃学术思想,加强学术交流。

五年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培育体系逐步健全,评价体系逐步形成,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三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成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助推器。五年来,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

科研项目立项数量保持在较高水平。过去五年,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152项,教育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1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项,实现了连续五年获得立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8项,2016年立项排名全国第一。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量两次进入全国前十,最好成绩位列全国第七;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立项数量连续多年进入全国前五,最好成绩均位列全国第一。

  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共发表CSSCI级别论文4997篇,国际高水平论文数量较五年前翻一番,2018年首次突破30篇。5部著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5年来,共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 14项,其中一等奖两项,结束了我校2003年以来无一等奖的空白。获得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20项,其中一等奖35项,长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155项,其中一等奖20项。

  智库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国家级文科科研平台4个,新增省级文科科研平台28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估进入全国前30%,东亚研究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入选“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AMI),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被教育部确立为全国七个舆情监测点之一。咨政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农村教育、东亚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报告得到李克强、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政策建议多次写入中央文件。

  自十四次党代会以来,社会科学处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也总结出了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从中吸取宝贵经验。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是做好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行动指南。

  始终坚持传承东师的红色基因,继承发扬像郑德荣先生这样信仰坚定、学养深厚、修养深邃的大先生们的治学品格,是做好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精神法宝。

  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瞄准党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做好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方向。

  始终坚持围绕学校事业发展开展科研工作,为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学术保障,是做好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主要目标。

  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尊重学术规律,实事求是,构建全方位培育体系。注重质量导向,锐意创新,构建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做好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有效途径。

  始终坚持把服务师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宗旨,做有质量的服务、有效率的服务、有温度的服务,是做好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根本动力。

  (作者为社会科学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