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报》
黑土地
作者:于帆
在一片不算肥沃的黑土地上,我一遍遍地挥舞着镐头。任由落日伴着晚霞发出绚烂的光,红色、粉色和金色相互交融散落在我的头发上,我的肩膀上。
笨拙的文字难以描绘出它的美,绚烂的夕阳仿若美丽的花朵,在天地之间绽放,慢慢变成一条光线融入黑夜。我想起,在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的六个年头里,已很少有机会见到家乡这平整耕地上的夕阳。在体验城市生活美好的同时,也错过了一些感受大自然力量的瞬间。
离家前的最后一晚,母亲说已经到了节气,向日葵的种子还没种下,接下来便有了前面的那一幕。我和姐姐挑水挖坑、种下一粒粒种子。农村的孩子从来就是和大地亲近的,但是对于从初中开始就寄宿学校、大学又远在千里之外求学的我来讲,回家的日子基本集中在寒暑假期,每每错过了农忙时节,很少看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身影,这是一种遗憾。对于家的记忆,少了些明媚的春天,少了些收获的秋天。已记不清在多少个亲人团聚的节日,我在他乡。
但是家,始终是我牵挂的地方。可能是农村早睡早起的生活作息更符合人原本的生物钟,亦或是静谧的小村庄会让人放松,很多年了,仿佛只有回到家中,我才睡得无比香甜,没有了熬到凌晨的失眠,也没有噩梦惊醒的恐慌。我喜欢家乡的白天,大朵大朵的云朵、雪白雪白、厚厚软软的,小时候的我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云彩们来了又走、舒展蜷缩。我也喜欢家乡的夜晚,即使是仲夏夜晚也足够清凉,四周安静得听得见小虫子的叫声,尤其那些闪闪亮亮的星星,一片一片的,让我从小就喜欢抬头看着天,胡思乱想憧憬未来。
那时的我渴望见识更大的世界,渴望在路上的自由,但是我越来越觉得,最美的风景和最洒脱的自由就在我家后院,没有比家更美,没有比家人更包容的地方。原来这里真的有一个根,从前看文学作品中的高密、看电影里的山西,见过了那么多作品中的各类家乡都未曾感同身受,直到我走过的路有荆棘有鲜花,直到我看到已经变老的父母,我才更明白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都是从这里汲取养分,都是从这里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接过母亲手中的种子,我看见母亲的双手有些走形了,皮肤有些粗糙,上面还有老年斑,骨节变得粗大,连手指也更粗了,摸起来有点扎人,不太像记忆中母亲的手。我又低头看看自己手中的种子,满载着希望落进这黑土地中,它应该会懂得吧,只有扎扎实实深深地埋进土里,才能成长得足够壮硕,无畏风雨。
(作者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