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大学 - 《安徽建筑大学报》
以青春之我领跑青春之学子追梦新时代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微”心语机电学院刘翔宇
作者是一名90后辅导员,与学生们一起分享了在祖国发展中的幸福时刻。他描述了自己与学生一起奋斗的经历,并认为在爱中,师生们的青春充满了精彩与力量。学生们通过点滴付出变得更加美好,这便是他们作为辅导员的价值和意义。作者深感自身使命和责任,坚定信仰和目标,持续追求幸福和成功。
我是一名90后辅导员,我的学生也是90后。我们,可以每天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在食堂高谈人生和理想,可以面朝着易海湖畔,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这一切都得益于祖国的发展,得益于无数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和只争朝夕的劲头,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此时的中国,俨然成了一个创造的大舞台,他为各行各业的人们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我们不应该等待,我们也不能等待,我们要赶上时代的步伐,追逐民族复兴的脚步,为了中国崛起,携手前行。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我的爱祖国情怀就是,乐为人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为学生的未来保驾护航。
2017年,我光荣的成为了一名高校辅导员。一路走来,一路惊奇,一路感慨。回首过去,是一名懵懂的辅导员,战战兢兢地带着291名大一新生,跌跌撞撞的身影。24小时开机,24小时不停歇的“关心”,还有做不完的表格、写不完的材料。各种花式加班的背后有过迷茫,有过无助,但更多的是努力、是成长、是日渐成熟和提高。
记得入校工作的第一年,刚过完传说中的“黑色”九月,许久没回家的我终于抽出一个空闲的周末回老家看望父母,然而,在深夜十一点我接到学生的电话,因为身体不适,意识模糊,有生命危险。接到电话后,我做了紧急处理便立刻穿衣起身,一人驱车夜路赶回合肥。当到达急诊门口时,已是凌晨两点五十分。秒针滴答滴答地走着,远处不断传来的抢救声、医生的脚步声和我着急的心跳声……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当医生告诉我孩子脱离生命危险时,所有的疲惫转眼间烟消云散。我永远不会忘记,生活上还是“父母眼中孩子”的我,在学生遇到危险的时刻,我竟可以勇敢得像个战士!我想,是我身上的责任使我瞬间成长,是对工作和学生的热爱促我前行!还有太多太多的心路历程不断内化为我前行的力量,而正是因为这些学生工作的点点滴滴,渐渐地,我明白了,青春的深刻和精彩不在于名噪一时的轰轰烈烈,而在于滴水石穿坚持的浪漫,在于星火燎原不懈的奋斗!
2019年学工部开办了“宗旨·使命”、“情怀·视野”等不同主题的辅导员沙龙,这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要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信念、化为行动、化为深入骨髓的教养。一个辅导员的光可以照亮几百号,而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学生变得更好,这,就是我们的意义和价值。
100多年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提出了“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人生实践。身处伟大时代的当代青年,我们应当紧叩时代脉搏,用青春之心、青春之我,在奋斗中书写青春,在担当中践行使命,温情守望学生幸福成长,温暖相伴学生健康成才。
(本文系安徽建筑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项目(2017dj00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