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年暑期, 央视一档特别节目《中国夜市全攻略》 火遍大江南北。
节目中, 长春夜市的冰激凌论斤称; 福州的鱼肉做皮包饺子, 做成鱼面可炒海鲜;
昆明人吃花、 吃虫, 还吃菌, 稀罕奇特的民族菜让人目不暇接……跟随记者的镜头, 静坐家中, 就能开始一场夏夜美食之旅。每晚,电视画面上各地特色美味你方唱罢我登场,惹人垂涎。隔了屏幕, 扑面而来, 一次次让你称奇, 一点点唤醒你的味蕾。
美食中蕴含做人处世的道理。在兰州,一碗普通的凉面, 让有些人追着吃了20多年; 在福州, 揉出来的牛肉滑, 纯手工撕制,味道百年不变; 在成都, 手工凉粉, 童年的味道, 摊主自诩 “一直被模仿, 从未被超越” ……每一种被人追捧数十年的饮食无不彰显着精工细作与精益求精, 揭示着唯有做好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家汪曾祺的文集 《人生不过一碗温暖红尘》 收录的皆是描写家常小食或地方风味的散文。尽管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 受过不公正待遇, 汪曾祺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 哪怕是生活中最平淡无奇的一碗热汤, 在他的笔下都多了一份文化底蕴和闲情雅致。那时, 恰逢我刚经历一场手术休假在家, 每每捧读此书, 常会会心一笑。窗外蝉鸣阵阵, 遥望蓝天上一枚风筝正展翅翱翔。蓦然回首, 发现忙忙碌碌中的自己竟少有从容的心境, 庸常生活的种种、 现实的一地鸡毛, 总让自己绷得紧紧的。
但凡经历过生死与大病, 便会对世事看得愈加通透。这次手术前一天要清肠, 从中午 1 点开始, 2 小时内喝完 2000 毫升的药水, 之后再喝1000至2000毫升温开水, 相当于6—8瓶纯净水。我十分烦躁。老公算好量, 将两盒泻药溶入水中, 分出几小碗让我喝, 又按时催我再喝温水。手术后, 我昏昏入睡, 他守在病床前不断揉搓我冰凉的腿脚, 不时查看导尿管, 一夜睡不踏实, 却始终一副好脾气……家人间相互扶持, 一起面对日常的鸡零狗碎, 所谓岁月静好大抵如此。
或许是手术前后近两天没进食, 饿得彻底, 我对饮食的热情渐渐高涨。见到电视中教人做菜, 或书中描写美食, 立刻跃跃欲试。各种食材相继买来, 在网上查好菜谱, 便大胆尝试起来。一杯羹、 一瓢饮, 温暖着家人的身心。原来, 日子要在一日三餐中细细品味。
想起一个姐妹挺了月份很大的二胎肚子, 在菜市场挑选菜蔬, 那份认真, 是对新生命最美好的期盼吧。又联想起, 周末, 兰心蕙质的朋友在圈里晒自产蔬菜做成的爱心早餐, 赢来一片点赞声, 幸福感爆棚。
诚如一则微信说: “别忘了, 日常生活也是一份尊贵的工作。 ” 就让更多的温暖红尘贯穿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