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 - 《苏州科技大学报》
走出舒适区 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功能材料 18 崔雅静
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应跳出舒适区,培养自制力,探索奋斗的重要性,以避免思维惰性、局限在狭小角落和离群索居。摘要为大学生应克服舒适区,培养自制力,追求探索与奋斗,以避免思维惰性和局限。
“舒适区”最初指的是地理上的概念和范畴,用来形容那些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的地区。随后,它逐渐衍生出了心理学的含义,也就是人把自己的行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这个范围内的人和事都非常熟悉,从而有把握保持稳定的行为表现。
在舒适区里,我们的不确定性、匮乏和脆弱感都降到最低,却拥有足够的爱、食物、才能、时间,能够获得足够的欣赏,能感受到自己的控制力。虽然舒适区能给我们带来一种安全感、掌控力,但它也是一张温床,会削弱我们的危机感、紧迫感。
与高中相比,大学就像一个“舒适区”,有充分的自由度,这样自由的环境,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我们的自制力。
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同学们没有丝毫怠慢,大家早早起了床,六点左右宿舍就陆续有了洗漱声。但是,在逐渐熟悉了上课的时间安排以及大学的生活方式后,大家的紧迫感就有所减弱了,即便每天要晨起打卡,也会迟迟赖床不起或是睡过头。这是惰性使然,也是对于舒适区的依赖所致。
长时间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内,只会让自己的惰性不断增加,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样,久处而不自知,难以自拔。拿着手机从微博到抖音一看就是一天,睡时是满天星,醒时是夕阳照,没有呼吸到清晨清新的空气,没有碰触到午后温暖的阳光,没有为变得优秀做出一点努力。就这样错过了一天的美好。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朝气与活力应该是我们身上的特质,探索与奋斗应该是我们执着的追求。一味地追求舒适惬意,只会让自己形成思维惰性,逐渐磨灭刚入学时所拥有的种种憧憬、期待,甚至是自己的梦想。
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 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些墙挺有意思,一开始你抵触它,然后你习惯它,最后你不得不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如果长时间地待在我们自己的舒适区里,就像是给自己的四周建起了一堵堵的围墙,会渐渐与外界隔离,局限在狭小的角落里,如同离群索居一般,自己给自己设限。
舒适区并不是绝对不能触碰,而是我们要学会跳出和脱离舒适区,不断地突破自己,充满信心去尝试和挑战新的事物,探寻自己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