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食家蔡澜经常在微博上发表自己对美食、 生活的独到见解, 言辞幽默犀利, 深受大众欢迎。最让人感叹的是, 白发苍苍的他仍眷恋美味、 热爱游历各地、 品尝当地风味, 足见美食之感染力深远, 也正是这样的他, 不禁让我想到同样对美味研究颇深的梁实秋先生。
“馋, 据字典说是 ‘贪食也’ , 其实不只是贪食, 是贪食各种美味之食。美食当前, 固然馋涎欲滴, 即使闲来无事, 馋虫亦在咽喉中抓挠, 迫切地需要一点什么以膏馋吻。 ” 这是 《雅舍谈吃》 中梁实秋先生对美食的一段精辟见解, 其中, 他以对 “馋” 字的解释形象地描绘出人在品尝美味时的种种反应, 从而反衬出食物之美。在这本书中, 他将对家乡故土以及友人往事的怀念深深地纳入食物百味中, 这让美味融进了一丝明净的愁绪, 使文章韵味悠长, 如一首百听不厌的古旧小调, 淡而有味。
若说梁先生对美味的描述凌于前半生的回忆之上, 汪曾祺先生对食物的认识则藏在对生活、 人生的感知中。他喜爱在新到的地点逛当地的菜市场, 每每看见那些充满生机的蔬食, 他便欣喜不已。汪先生曾在散文集 《昆明的雨》 中写道: “看一个庄家, 一个工人, 一个小贩, 一个劳力人, 吃饭是很痛快过瘾的事, 他们吃的那么香甜, 那么活泼, 那么酣舞, 那么恣放淋漓, 那么快乐。你感觉吃无论如何是人生的一点不可磨灭的真谛。 ”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吃, 是一日三餐, 是美食。不论是为填口腹之欲还是特意品味, 不管是大快朵颐还是细细品鉴, 只要对生活存着那么一点希望, 我们就无法放弃对吃、 对美味的追求。 “口有同嗜, 不分贫富男女老少” , 当美食被咽入喉中, 人们总能品出关于自己的一点味道。
《笑傲江湖》 中, 祖千秋曾与令狐冲大侃酒与杯之间的艺术与渊源。至于美食, 也自有它的学问。食物中的酸甜苦辣皆是自人间百味中提炼而出, 因此也常常会有人以此四字形容评价自己的生活状态。在中国烹调手艺中, 更是将各种味道融进一锅,最终烹煮出来的, 是美味, 亦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