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华师范大学 - 《西华师大报》

在黎明前的黑暗

□ 梁稚函

2019-06-15     浏览(112)     (0)

本文描述了作者在黎明前被噩梦惊醒后的内心感受,通过雨夜的宁静和独处,作者意识到人需要与他人交流,但也要保持独立和灵魂的追寻。作者认为,如果找不到自我,就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因为黑暗过后就是光明,迷茫惶惑过后就是对自己的新的认知。窗外的雨仍在继续,似要引领人们在这黑暗中慢慢前行。






  在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我被噩梦惊醒,一颗心在胸腔中剧烈地跳动。手抚着胸口,脑子一下下地抽,头发和后背也是一片冷汗,睡衣黏腻腻地贴着肌肤,这似乎都在提醒我刚刚经历了什么。
  我从床上坐起来,双臂放在膝盖上,将头埋进自己的臂弯,疲惫地闭上双眼。周围的朋友都还没有醒,还在沉沉的睡梦之中,传来此起彼伏的清浅均匀的呼吸声。在这一片静寂与黑暗的沉默中,就连这呼吸声都显得格外地清晰。就在这一片静默中,我躁动不宁、惊悸不安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在沉寂下来后,我才听清外面传来的“沙沙”的雨声,一滴滴接连不断地拍打在叶片上,想象着水滴沿着叶片上的脉络汇聚,又从叶尖离去。平日的浮躁与不安,四处逃窜,不知不觉间,被这雨夜消磨得一丝不剩。人只有一个人静静独处的时候,才能够好好地体会平日无法享受的美好。也许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总要与别人打交道,总要学会与别人交流。但是,人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灵魂。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随波逐流,当脚步走得太快,在一条路上越走越远,以至我们的身体与心灵的距离也越来越远,灵魂逐渐跟不上自己的脚步。渐渐的,我们也就越来越迷失自己,越来越找不到自我。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去与别人攀比,总觉得自己走得太慢,抱怨自己得到的太少,付出的太多。其实我们并不是得到的太少,也并不是付出了太多,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不会理解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这时我的灵魂也随着下坠的雨滴渐渐沉沦,像一叶失去方向的小舟,在江间飘荡,它正在努力追寻着那一簇微弱的光亮。曾听人说江上看见的光亮是最具有欺骗性的,看似离得很近,却始终若即若离,总也到不了。江上的光亮是否具有欺骗性,我没有亲身的经历,但是我心中的那抹光亮却是有迹可循的,在微茫中指引我前行的方向,给予我希望。
  心若无处安放,到哪里都是流浪;灵魂若无处可寻,身处幸福也毫无所觉。此刻,我爱这黎明前的黑暗,用我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夜间的光明,去寻找久违的宁静,去等等迷失的灵魂。走得太快,灵魂难免会跟不上自己的躯体。如果找不到自我了,就给自己留一点时间,最好就是这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或许这时会有那么一颗明亮的星,正停留在北方,尽管它会在那朦胧的雾气中显得有些黯淡,但是它也足够照亮我们,引领我们在这黑暗中,慢慢摸索,慢慢前行。因为黑暗过后就是光明,迷茫惶惑过后就是对自己的新的认知,对自己的新的开始。告别心中的黑暗,让自己重新一步步走向光明,迎接新的一天。
  窗外的雨仍在继续,窃窃私语,似要趁着这静寂的最后时刻实现一场酣畅淋漓的交流。这不是一群在话不投机的人群中,编织语言,违背内心的意愿,强颜欢笑,做社会的提线木偶。此刻,是一场欢宴,没有打扰,没有喧嚣与无奈,这是一场真正的交流,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