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大学 - 《河南大学报》

学风浓厚 于斯为盛

作者:温李懿贞  苏军利  闫冰华  吴金思  张迎亚  □学生记者    
2010-06-10     浏览(640)     (3)

 


  5月,一个黄昏,夜色渐浓的河大园迎来了一群孩子,他们来自中牟县一所乡村初中,在即将踏入中考考场的前夕来到河大,领略这所百年名校的风采。
  “孩子们,你们看,远处图书馆走廊里的那些人影,你们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带队老师问道。围坐在马可广场的孩子们异口同声———“读书!”那一刻,他们坚定了心中梦想,百年河大淳朴浓厚的学风也在他们心中久久激荡。往昔映像 那年排起的长队那年疼过的宝贝谈起河大的学风,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在回忆中渐次播放:学风是预校时期学生们每日8小时睡眠6小时课程的严谨训管;学风是抗战时期栾川潭头镇一群河大青年冒枪林弹雨仍潜心学习的坚韧不拔;学风是改革开放后39名河大首批研究生对图书馆和教室的执著贪恋。
  秦凌亚老人是我校地理系1949级地图测量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那个年代是集体授课,好几个系的同学排着长队进大礼堂听课。”秦老回忆道。他说,那时教室里是没有配套桌椅的,只在椅子一侧有支起的薄板供写字用,但教室里总是一片“沙沙”的写字声,没有人浪费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杨秀云老人是我校教育系1980级学生的辅导员。恢复高考制度后,教育系招进了文革后的首批本科生。“那一届只有40余名同学,我们老师恨不得把每个孩子当宝贝来看,他们是‘失而复得’人才,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好好成长。”杨老笑得很满足。在老师们的殷切关怀和良好学风的熏陶下,那届学生毕业后很多人都成了各岗位的栋梁之才。
  老师的呕心沥血,学生的自强不息,再加上那个年代人们特有的赤色情结,整个河大园浸润在一片书香里。此刻,行走在河大园中的我们,脚下踏着的,就是那个年代的河大学子所辛勤耕耘过的土地。
  今朝全景 快乐学习勤于实践健康成长“课堂始终是最重要的,课上的五十分钟抵得了课下的两个小时。”工商管理学院的孙用阳笑容腼腆地介绍着他的学习心得。用阳来自信阳农村,高中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他在高考中发挥失常,未能考入自己理想的高校。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不前,反而从一节节授课、一位位老师身上寻找到了前进的动力。用阳的好友来运告诉笔者,小阳每节课都坐在前两排,计算机二次上机和选修课也从未缺过课。斯文的眼镜、腼腆的笑容、轻柔的话语,眼前这个一心向学的男孩,正如他的名字一般,用阳光的温度暖热了很多人潮湿的心房。
  下沉广场,凉爽的夏日黄昏,教科院学生谢铤正带着他的团队为一个研究项目商讨计策。谢铤扛着DV,同伴拿着话筒有模有样地采访着队友,“这种仿真式的采访能激发大家的表现欲,产生更多金点子。”谢铤说道。“因为对老师的授课内容产生了兴趣,我们自发组织了一支队伍进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谢铤告诉笔者,队员们都体会到了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乐趣,打算把这种方式在专业里推广开去。“等调查问卷回收完毕,我们的研究成果就新鲜出炉了!”小谢的眼中写满了期待和信心。
  课堂上,同学们快乐学习;课堂外,同学们勤于实践。盛夏正在校园里一天天地绚烂,我们在拼搏中携手前行,路途中听见了生命拔节的声音。特写聚焦 样板宿舍学风浓样板师者树榜样床上,小班攥着一本《市场营销学》津津有味地字句研读;书桌旁,小王一边看着电影里的英文字幕一边在本子上奋笔疾书;储物室里,小李面对一本如草稿纸般字迹繁密的高数书凝神静思……这便是经济学院2009级国贸二班“样板宿舍”———413的生活常态。寝室长小晨说,规律的作息时间是她们的最大特点,晚十一点熄灯早六点晨起,每天中午坚持午休,因此每个人都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四姐妹中,小班是个不折不扣的政治经济学迷,“我们的付雪成老师天天鞋子锃亮,西裤笔挺,他的课也和他的衣着一样严谨。学习一位老师不仅要汲取他的知识,更要学习他的生活和治学态度。”小班拿出她的政治经济学课本,书页侧面已经乌黑,“她们都说我看书不洗手,我是有口难辩啊!”小班戏谑道。一张张发黑的书页,映出“英语通”小王的坚持,映出“高数王”小李的执著,也映出了这四个女孩朝气蓬勃的生活群像。
  “我们德语老师太有爱心了,太尽心尽责了……”每每提及她的德语入门老师,李蕊朋总会这样赞不绝口。她口中的德语老师就是我校外语学院的张晓晖老师。张晓晖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中成立了“母亲助学金”,用自己的博文号召网友一起帮助那些面临困境的贫困学生,并把自己的银行帐户贡献出来作为“母亲助学金”的帐户,一次次将募到的资金送到贫困学生手中。“刚开始,同学们学习德语的积极性不高,张老师就给我们放映他在南召山区考察时亲手录制的录像,还给我们讲那里学习条件的艰苦,讲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后来我们班再没有迟到早退的现象,渐渐涌起了一阵强劲的德语浪潮。”小蕊一脸认真地说。师者如斯,学子何求?我们会一直追随您的脚步,直到攀上学术的最高峰。
  后记:这篇稿件完成在2010年全国高考的前夜。一行行字迹,无声地延续在九百多万考生考前最后一个梦境里。当七号清晨的薄暮降临,他们坚强的背影、专注的眼神、疾驰的笔尖,将成为全中国最美的风景。这美,源于十几年寒窗苦读的最后迸发;源于肩扛压力但仍沉着的成熟淡定;源于他们将延续一生的学习之路,终于在绚烂的六月遇见了第一站华丽转身。这是学习赋予他们的美丽,这是学习带给我们的动力,这是学习带给无数个人生无比厚重但又无需言说的深刻释义。学习,是我们将一生为之奔赴的事情,在半明半昧的青春路途中,我们将追随你的脚步,不偏不倚,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