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九江学院 - 九江学院报

苦非苦

作者:文经管学院徐颖    
2019-04-30     浏览(167)     (0)


  佛曾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是为八苦。人生漫漫,苦乐参半。因求不得、放不下,于是生苦,生执念。而其中执念无非为人、物。
  执念于人,不置可否,最初都起于“爱”,才有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说不清,道不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但爱是欢喜,也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不是所有的感情都有回应;不是所有的爱都有开始。于是,相思入骨,有的人放弃,有的人惦念,有的人沉迷。沉浸于求而不得,迷失于忘而不去,偏生执念。执念太深,便同最初的模样大相径庭。执念同爱,不可混为一谈。执念,最终变化为人的占有欲。而爱是乍见之欢,是难耐的悸动,是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的契合灵魂。“放下”于世间是区区二字,在己却是千般滋味和种种回忆。所以,当你放不下的时候,需要问问自己,你是真爱那个人,还是不甘心那个人不爱你?
  执念于物,便更易见。人世繁华,名利地位,声色犬马。孩子看到喜爱的玩具,哭着央求父母,执着于这一件物品,但那时候的执念方浅,纯粹是出于个人的喜恶和对新奇事物的探求。年轻人追求着所谓的时尚,崇尚奢侈品。这时候的执念,除去物品本身的样式和材质,更多的是商品背后蕴含着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买LV、Gucci、爱马仕的人,难道全部是真的喜欢这些品牌所独有的设计款式吗?我想并不见得。旺盛的消费欲望,强烈的个人需求背后,是渴求他人投来的目光,从中获得关注,从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是体现自己社会地位,展现自己收入水平的潜在方式;更深入地是渴望通过奢侈品的品牌效应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使自己融入更高端的社交圈。人到中年,追求的便不仅仅只是外在的物质财富,而是更直白地放纵自身的欲望,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更多的资源,去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在这个阶段,他们想要把一切抓在手里,拥有绝对的地位。
  无论是对人的执念,还是对物的执念。归根究底,是放大了的“人的私欲”。而这种欲望,可能会使你不断奔跑在趋进目标的路上,这样只会让你愈来愈忙碌,忙得没有时间思考人生的方向和意义,让你陷入无休止地追逐和挣扎中。而另一个极端,就是在执念下,不断地失去自信和自我,为了所执着的事改变初衷和性格,从而屈从大环境,迷失了最初的自我。
  避免执念。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不乱于心,不愧于行。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坚持自己的初衷,不被“求而不得”的想法束缚,方能“不乱于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竭尽全力,方能“不愧于行”;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着眼于那一二,活在当下,方能“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放下执念,那就先接受现实,不管这个结果是不是符合你的预期。只有接受了失去,才能开始得到。然后,正视自己的执念,执念并不是完全的负能量和贬义词。王尔德曾经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想要的,二是得到自己想要的。”执念之所以存在,根源在于你懂你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这远好于浑噩地活着,碌碌无为。执念,提醒着你有一份不同以往的经历,当你老去时,你念念不忘的反而是那些求之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