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新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石秋兰 黄现强    
2019-06-25     浏览(167)     (0)


  众所周知,人民教师作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颂扬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当中备受尊重。人们常说“师徒如父子”“尊师重教”,正是对此完美的写照。纵观当下校园师生关系,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师生关系很容易走向一种不平等的误区,反映出明显的主客体关系。因此在信息化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和谐、民主、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目前随着全国大部分高校的扩招,各大高校的在校生数量激增,而教师队伍资源短缺,造成了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压力较大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一名教师经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的学生,使得大多数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长,这种状况的存在自然地减少了师生直接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机会,造成了师生交往的困难。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阳光四射,充满活力,对各种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追求自由,民主,平等,而且渴望交流,是一群充满着新时代气息的年轻人。但是在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下以及“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学活动的进行。
  在以人为本的新时代,我们认为: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健康发展的师生关系和真诚、友爱、全面沟通的师生情感关系,是最科学,最理想的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以“教学相长”为基础
       大学作为探索未知领域、提升学生创新力的前沿阵地,对教学的要求应放在首要位置,我们所探讨的师生关系也是在“教”与“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相长”的境界,这样对于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无疑起到巨大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将自己平生所学结合科学前沿最新动态,孜孜不倦地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对未知领域探索的能动性。教师诲人不倦的源泉是教师的学而不厌,教师的学识也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日积月累得来的。目前许多高校存在教师在教室讲台上生动激扬地讲授课程,而下面少数学生昏昏欲睡,甚至玩手机,更严重的还存在部分学生逃课。到临近考试时,学生忙忙碌碌,临时抱佛脚,央求任课教师给划出考试重点、难点,以期通过几天的学习来弥补一学期的知识漏洞,这种速成学习也可能会侥幸通过考试,但是瞬时短暂的记忆毕竟有时间限制,学生自身还是无法深入消化吸收本专业的知识,更何谈能力创新,知识创新。针对当前出现的这种情况,任课教师需要从自身的课程特点以及授课方式上寻找原因。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学手段、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对教学目的不明确,对所用教材内容不钻研,不结合当前科技发展前沿,上课时照本宣科,教学课件长时间不更新,上完课就直接走人,课后也没有或者很少有答疑时间,这就造成了基本没有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因此也无法了解学生学习近况以及存在的知识漏洞与问题。这种教师的不负责任进而会造成学生的排斥心理,就会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基础知识的缺漏、考试挂科、重修等一系列恶性循环。
  当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外部环境的诱惑力增加,现在的教育与以往相比,学生的是非评判标准提高,自我意识增强,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源泉大为增加,以往学生不知而教师知的信息不对称的教育格局正在逐渐被打破。正是因为如此,如果教师本身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储备,那么紧跟时代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是很难走进课堂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授课方式的创新。同时,目前教师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接受教育的对象众多,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更加需要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甚至在某些信息化方面更需要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同学生交往才能取得教学的主动权,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所以,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推动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教学水平,大学的师生关系比以往更需要提倡“教学相长”。
二、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由于大学生的年龄层次特点,与教师交往时,往往渴望能够处在一种较为民主平等的地位。因此,教师要放下无论是课本知识上还是学术权威上至高无上的架子,只有和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相互谈心,相互帮助,相互体贴,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益友良师。只有教师成为学生的益友,才能真正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去努力理解,爱护学生。益友是良师的前提和保证,良师是益友的终极价值目标。不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自然也就难以成为受学生欢迎爱戴的好老师。美国后现代主义学者、课程理论专家多尔教授对教师角色的定义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教师权威也转入情景之中,教师也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这从根本上促使教师转换教学中的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人格的陶冶者。基于以上情况,就要求任课教师和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爱好特长、生活情况、学习情况等,并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努力提供和学生加强交往的机会,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同时,当今社会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已经成为各界发展的潮流。对于高校而言,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都比以往大大提高,而且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也非常广泛,不仅仅局限在教师这一层面上,因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从大学提倡的精神角度来讲,大学不仅要传承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而且要思想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这就更需要高校高等教育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要具有一种批判思维,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课本上的内容,敢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开拓创新。
三、从尊师爱生到互尊互爱的转变
       在传统的尊师爱生的观念中,教师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教师的社会角色往往会被神圣化。在传统观念的指导下,只要教师爱生就符合教师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规范。在几千年传统的中国文化概念中,尊敬只能是晚辈对长辈而言,而爱护也是长辈对晚辈的专属。尊敬长辈是晚辈的义务,爱护学生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权利。照此类推,在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中,老师有权利也有义务,但学生只承担义务,不讲权利。教师可以指出学生的错误,这符合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原则,符合教师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规范。但是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或者持有与教师不同的观点,这本来是学生拥有的权利,但由于不是学生的义务,故不符合尊师的师生关系原则。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提倡新型的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这也是在大学校园里实现平等、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一个基础,为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不断改善、不断创新以适应当前时代的变化。师生之间不仅要互相尊重,相互理解,还要相互进步,相互提高,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在外界诱惑不断持续增加的当下,大学生学习的自律性有所降低,因此教师应采取一些强制手段和适当方法的引导,约束学生把心思放到学习上,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增加答疑、交流机会和交谈时间,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的氛围。学生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使命责任与时代担当,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尊重教师劳动成果,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师生双赢的局面,才能进一步为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