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林业大学 - 《北林报》

“我与北林共同走过的岁月”主题征文

母校回眸

2019-06-18     浏览(70)     (0)


  ●时光荏苒,从林院毕业已经整整50年了。这些年来在任务的驱动下,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忙忙碌碌,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阴雨霏霏。然而,往事如烟,许多均已淡忘。但也有些事情永远铭刻在心灵的深处,其中就包括我们大学时代的那段生活,它在我的记忆中是那样深刻,那样纯真,那样美好。
  我经常为自己是新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而感到自豪。我们到学校报到后参加的第一个活动,就是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典礼。头一天晚上,我们激动得彻夜难眠,黎明出发步行到天安门。尽管路上由于团队拥挤,走动很慢,但是没有牢骚,没有抱怨,而是欢歌笑语,情绪高涨。当在天安门广场,亲眼看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到毛主席宣布新中国诞生,我们忘却了疲劳,忘掉了饥渴,通宵狂欢。那是从长期苦难的旧社会得到解放的人们发自内心的欢乐与热情。
  记得我们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为了理论联系实际,到卢沟桥进行农耕实习。白天上课劳动,晚上到农村去下乡宣传。为此,我还向民间艺人学会了单弦牌子曲。由于没有常用,现在已经忘记怎么唱了。我没有认真地总结那样的教学方式的优点和问题,但是我认为正是那一段的经历使我们这些城市长大的书生多少了解了农村的实际,并与农民群众在感情上建立了联系。那时候组织上号召青年要全面发展。我们积极地学习跳舞、唱歌,互教互学,“私心杂念”不多。在新年晚会上与郑均宝的一曲《藏胞歌唱解放军》使我们成为林院昙花一现的“歌星”。现在想唱也唱不起来了,这不只是由于嗓音沙哑,青春不复,更主要的是难得找回那已经逝去的感觉了。
  当时学校的学习条件是不能和现在相比的。为了满足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自己组织起来,对有关林业方面的一些热门问题进行讨论。尽管参考书很少我们也缺乏实践经验,但是那种学习的热情和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劲头,是多么珍贵和可爱呀。为了快普及俄文,学校选派了朱吟秋、徐玲和我参加农大俄文速成班,毕业后在全院教师中普及速成俄文,我们当俄文速成班的“小先生”,协助李景韩老师在全校教师中推广俄语速成。我们班上的好几个同学,在学习时就进行俄文翻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徐化成,他从大学二年级就开始翻译专业书籍,以其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和流畅的文笔,毕业前已经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翻译“名家”。我们班的庞季平同学,在学习期间就撰写了用马列主义哲学指导林业建设的论文,洋洋数十页,贴在走廊上。我不想评论其文章的观点和价值,我难忘的是他那澎湃的热情和勇于创新的激情。
  回想大学时代,大家生活都比较困难。如果谁有一只金星钢笔,那就是班里令人羡慕的“大款”了。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把这方面放在心上,我们精神上却是高尚而充实的。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班的同学个人的经历不同,但是有一点共同的,那就是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班的同学几乎每个人都在林业岗位上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在这方面,我要感谢我的母校,感谢历史上那一独特的时代给予我们的熏陶。它不仅为我们的事业打下了业务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一种精神,它教给了我们如何做人,像保尔·科察金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所写的那样,在短暂的人生中不因碌碌无为而感到悔恨和羞愧,而是要不畏困难,永远拼搏,永远前进。(李文华)(文章来源:《流金岁月》)(作者为本校1953届毕业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本文写于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