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月30日,“历史、人文视野下的自然与健康”(The6Nature6of6Health,PThe6Health6of6Nature:6Perspectives6from6His-tory6and6The6Humanities)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开幕,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出席会议。本次研讨会以“自然的健康”和“健康的自然”为主题,旨在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与关联,促进海内外学者交流,推动生态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我校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德国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社会与环境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德意志博物馆研究部主任赫尔穆特·特里施勒,美国密歇根科技大学环境史杰出教授南希·兰斯顿,我校特聘教授唐纳德·沃斯特等来自世界各地的二十余位学者和京内外学术机构数十位国内学者参加会议。
张建明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是由德国慕尼黑大学卡森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和我校生态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七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是双方深厚学术友谊的见证,也是我校史学研究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一步。他以自身社会学学术背景为例,指出社会个体兼具生物性与社会性,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同生活于其中的种种自然要素的交换之中。如何认知这种交换与互动,如何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想、制度、经济等因素,是当前学术界探索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话题。
黄兴涛在致辞中表示,不同文化背景对健康的理解或许各有差异,但对健康的追求却是人类最自然最普遍的愿望。健康是真正“关于人”的人文问题,因而富有学术价值。
赫尔穆特·特里施勒在致辞中提出,今年的会议主题正当其时,契合当前全球各地推进环境人文学建设的潮流,借助这样的人文学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对环境保护和治愈自然的思考与实践。他表示,生态文明建设已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这代表着中国应对这一问题所作的卓越努力。
开幕式结束后,在唐纳德·沃斯特的主持下,密歇根科技大学环境史杰出教授南希·兰斯顿作了题为“人新世中的气候变化、毒物与健康生态学”的主旨演讲。她围绕美国和加拿大境内五大湖区展开,该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淡水储存地之一,但在“二战”后受到严重污染,种种化学毒素透过生态系统在鱼、鸟等生物体内累积,并最终通过食品进入人体。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原本被冻结于坚冰中的毒素又释放出来,再次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影响。这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位处“人新世”核心的人类,究竟能够为这个地球以及人类自己做些什么。
主旨演讲结束后,特里施勒等与会学者围绕兰斯顿提出的话题进行了深层次的讨论。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内,会议继续就“公共健康与经济发展”、“营养,药物与专业知识”、“城市/乡村身体”“变动的健康概念”等议题展开交流。 (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