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说唱艺术山东快书,分为“ 高派”(高元钧)和“杨派”(杨立德),尤以“高派”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门生最多、成就最高。其表演风格刚健、豪放,吸收了戏曲的很多成分,表演动作丰富、夸张,使用“包袱”频繁且皮薄,趋于滑稽,在上海一带获得“滑稽快书”之称。关于“高派”鼻祖高元钧的情况,我们曾在本报2018 年1 月10 日、20 日的“泰山文化构栏”连载。其实,高派的创始人还有另一个重要人物,即高元钧师兄、东平县接山乡周徐村人周同宾。
周同宾出生于1900 年一个贫苦艺人家庭,其父说唱大鼓书,童年深受父亲艺术熏染。9 岁时,他来到泗水县拜乔玉仙为师,学唱落子戏。后又结识山东快书艺人马玉恒,拜为师。他16 岁出徒后,在泰安、曲阜、济南等地单独赶集拉场说唱。
1938 年,周同宾辗转至徐州,再拜山东快书名家戚永立为师,继续深造。戚永立艺名“ 镇三江”,技艺超群,名扬四方。他对周同宾要求极为严格,最终把自己的表演绝技毫无保留地授之周同宾。同时戚永立还收了另一徒弟高元钧。因周同宾比高元钧年长16 岁,二人以师兄弟相称,关系十分亲密。
三年业满,高元钧与其四哥(盲艺人)一起跟随周同宾来到东平,吃住在周同宾家,三人一块赶集说唱,同台献艺。周同宾经常把自己擅长的技艺传授给高元钧,据说,《武松装媳妇》中的“ 二郎拳”、“猴拳”武打动作,即赖其所传。在东平住了大约半年,他们又一同到济南、泰安、曲阜等地流动演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以后高派山东快书形成奠定了基础。1951 年,高元钧赴朝慰问,二人仍有书信来往。
早在20 世纪40 年代,周同宾即已蜚声艺坛。他演出的主要曲目有《武松传》《左氏春秋》《杨家将》《三国演义》和近代快书小段上千回。除说山东快书外,也说唱大鼓书、渔鼓、落子、评书等,均有较高造诣。其活动范围,东至青岛、烟台,南至苏杭、上海,西至山西、陕西,北至北京,足迹遍于大半个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他自编自演了《打肥城》《人民公敌蒋介石》《地主是活阎王》等。1956 年,泰安专区文艺会演,他获一等奖。后应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特约,在电台说书4 个月。1957 年,他当选为东平县曲艺协会主席,同年参加省曲艺会演,被特邀演出《石家庄》,均获得奖励,至1960 年,他先后获奖8 次。1961年参加省群英会;是年,济宁专区曲艺研究室请他整理编写了演说过的曲目。1959-1962 年,他两次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1 年病故。
周同宾的老伴葛玉凤也是一位艺人,会说大鼓和落子戏。20 世纪60 年代末期,走进他们家时,发现在墙上最显眼处,挂着一个山东省文化厅颁发的镜框奖状,大意是表彰周同宾在参加山东省曲艺汇演中表演的山东快书《石家庄》获特等奖,时间是1957 年6 月,落款署名是文化厅长王统照。家里还有许多发了黄的厚书,如《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英烈春秋》等,也有《白蛇传》等小儿书。
那时候,村里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一年内能看上几场电影、听上几次戏就是最大的娱乐。村里经常有民间艺人来说书、唱渔鼓、玩魔术。每当村里来了说书唱戏的,不住在大队部(即今村委),却住到周同宾家。年近古稀的周同宾也常在春节、元宵节、村里的社员(今叫村民)大会上,为乡亲们表演一些段子,如《武老二》《大实话》《大瞎话》《小俩口抬水》等剧目,为山村带来了欢乐。表演时,他左手拿竹板,右手拿铜板,声音宏亮,口齿伶俐,吐字清晰。他表情豪放,形象逼真,幽默滑稽,常常博得哄堂大笑。比如他说的《大实话》:“正月里,过罢了年,大年初一是头一天。过完了初一是初二,过罢了初二是初三。正月十五半拉月,春到寒食它是六十天……”
(本文资料来自徐玉营《忆山东快书名家周同宾》,载《泰安文史》2014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