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乍暖还寒之际,新的学期拉开了序幕,这是统计学院副教授张玉周站在讲台上的第十四年。
不久前,河南省教育厅公布了2015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考核结果,张玉周考被认定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孜孜以求,务实勤勉,张玉周把这些荣誉当做是一种认可,也是鞭策,“要继续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
不畏困苦,科研路上勇前行
身为我校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玉周主讲统计学、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信用管理学等课程,并且在科研方面硕果累累。她曾在《数理统计与管理》、《财政研究》、《中州学刊》、《统计与决策》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20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或参与课题约20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奖励8项。而在取得如此成果的背后,深藏她对科研工作坚持不懈的努力。
“科学研究蕴藏一种看不到的困难,相比较于教学工作等,它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在教学时间之外,张玉周通常会把精力投入到科研当中,甚至在节假日期间也会腾出时间埋头于办公室,一点一点地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科研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有恒心,并且耐得住寂寞。因为在做科研的过程中你所得的结果可能并不能衡量你的付出,只有做的更多,才会有收获成功的可能。”张玉周说。
而张玉周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样得益于我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张玉周经常会和相同研究方向的老师探讨研究课题,相互请教切磋,力求将自己对知识的盲点缩小到最少,在交流中触发更多思想的闪光点。对此,张玉周由衷地表达了她对我校的科学研究氛围的肯定,“整个交流沟通的过程是非常融洽的”。也正因为如此,张玉周对待科学研究更加投入,充满着不懈的动力。当她投身于工作当中时,会觉得时间飞逝,经常坠入忘我的工作状态,也正是她这种科研不辍的奋斗精神,为其荣获“青年骨干教师”这一称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忘初心,讲坛耕耘育桃李
执教十余年,张玉周对自己所授课程已经烂熟于心。可她仍然在备课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从来没有忽视任何一门课程。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和工作重心的迁移,张玉周教课中也会遇到难题,她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适应新的课程内容,对自己所教的每一门课程都用心琢磨。张玉周认为,作为一名老师,就要对得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教学就是‘教’和‘学’。时代在变化,知识和教材也会有所变化,作为老师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要不断更新知识,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张玉周对备课投入了大量精力,对其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科研。她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备课,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她的耐心与细致,也在鼓励学生去学习专业课知识,她与学生平等对话,将自己对学科、对知识的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张玉周统计学班上的学生连世君说道:“张老师讲课充满激情,从讲课内容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她对这门课程的用心程度,这也是我最喜欢张老师的地方。”这是张玉周所教过的学生的普遍心声,在期末的教评总结中,学生们对张玉周的评价让她心生感动和宽慰。
“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一定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这份职业。”三尺讲台,十几年汗水,似乎她的态度无关岁月,也正是她这种与莘莘学子平等共进的坚持,使学生们在润物无声中增强对知识的热爱。
年华流芳,十年勤学如一日
张玉周勤勉认真的态度在学生时代就有所体现,在谈及对当下学生学习的建议时,她说:“我在本科学习的时候首先会给自己定大致的目标,然后慢慢地去完成。无论看书或者学习,让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始终在自己的目标框架之内,之后习惯会成自然。所以我觉得,目标对于当下的学生们也很重要。”张玉周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在求学时期,导师推荐的书目,张玉周都会去用心看,哪怕自己并不太懂也会硬着头皮看完。“有些当时不是很懂的地方,可能到未来某一天就会恍然大悟,让你有更加深刻的感受,这就是读书的作用。”张玉周寄语大学生:“四年的时间转瞬即逝,不要浪费时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学好所有课程,趁现在多读几本书,给自己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张玉周是一位老师,也更像一位学生。时至今日,张玉周依然在开启自己的新阶段。在兼顾家庭的同时,她正准备依托科研项目申请新的课题,把教学的心得体会汇集整理变成理论,以更好地为以后的教学工作铺路。提及自己的规划,张玉周表示自己要不断深入学习,希望可以通过努力展现统计学院的专业特色,使课程兼具全面性和专业优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做好自己的工作。”张玉周说。
身为世范,为人师表。张玉周多年来的坚守与坚持,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她低调谦逊做学,细致耐心讲学,回顾以往岁月星光,深知未来学研阻且长,她将一如既往,默默耕耘,与学生一起共同迎接很多种未知,创造更多种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