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签约仪式全体嘉宾合影
2019年5月16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活动之一“亚洲数字艺术展”在北京市海淀区创业路6号开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展览学术主持,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担任展览总策展人,费俊担任展览策展人。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位艺术家的数字艺术作品同时亮相,这也是在数字艺术领域,首次以“亚洲”为主题的大型艺术展览。
本次展览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海淀区人民政府、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中展丹青展览有限公司、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北京唐影众线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实创高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在致辞中表示,亚洲数字艺术展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背景下展开,在中国北京海淀这个具有浓厚科技与文化氛围、且充满活力的地域空间中生成。展览试图构建一个新的对话平台,体现亚洲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数字技术等新兴媒介为载体,让古老的亚洲文明呈现新的面貌。展览从三个维度展开:时代之间,过去与当下的对话;领域之间,科技与艺术的对话;国家之间,文明与文明的对话。通过深入交流、激烈碰撞与交融,展现亚洲文明间的相生相长,体现亚洲文化与科技的共生共振,催化出独特丰富的艺术成果。
亚洲数字艺术展总策展、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表示,亚洲数字艺术展是艺术与科技对话的舞台,来自亚洲各个不同文化语境、学术背景的艺术家在这里交汇,彼此观念交融、思想碰撞,从而激活创新。中央美术学院适时顺应当下时代潮流,打破学科界限与专业的壁垒,激发学生自我探索的创造力,开拓更大的视野,建立系统性、思辨性的思维方式,并且设立了艺术与科技新学科。承办本次展览也是拓展学科建设的新契机,希望所有观众能从展览中获得难忘而愉悦的体验,充分感受到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独特魅力,对今天的亚洲文化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对未来更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费俊谈到,展览以数字艺术的形式,呈现亚洲文明之间的相生相融,探寻了亚洲文化基因和数字科技的共生共振。
本次展览邀请了三十位活跃与围绕“亚洲话语”语音的艺术家,他们来自中国、土耳其、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及域外等。中国艺术家徐冰的《汉字的性格》,德国艺术家托比亚斯·格莱米尔(Tobias Gremmler)的《书法运动视觉》《京剧运动视觉》《功夫运动视觉》,澳大利亚艺术家邵志飞(Jeffrey Shaw)和莎拉·肯德丁(Sarah Kenderdine)的《功夫可视化》,中国台湾艺术家林俊廷的《造象》等都是围绕中国汉字、功夫、京剧等元素,以数字艺术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新解读和演绎,体现了中华文明基因对亚洲乃至对世界艺术潮流的影响。
此外,近年来在数字艺术领域的重要作品如邱志杰与何晓冬的《京东AI生成地图》、土耳其艺术家勒菲克·安纳多尔(Refik Anadol)的《数据库之梦》、越南艺术家阮初芝淳(Jun Nguyen-Hatsushiba)的《纪念计划》、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的《反向折叠》、中国台湾艺术家黄心健和美国艺术家萝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共同创作的《沙中房间》,以及中国艺术家与国内知名科技企业跨界推出的最新数字艺术作品等也共同展出。展览展至6月15日。
宣传部/整理 宣传部 何逸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