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尔轩 张玉清
这支集体转业的英雄部队,曾归 “战神” 粟裕直接领导指挥,其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步兵第99师, 集体转业后, 成为国家 “一五” 时期156项重点工程建设的骨干队伍。这便是后来具有国家房屋建筑和市政施工总承包 “双特级” 资质的大型央企中建二局。 “战神” 传人攻坚克难为人民,以实际行动谱写了行业拥军的崭新篇章。
“5口深水井” 穿越76年时光而来, 再次发出叩问———
①我是谁
双拥传统融入血脉
5月13日,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真机” 试飞。望着 “空中巨无霸”空客A380的身影,曾在机场工地现场监督安全生产的女员工张敬宜开心极了: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上世纪50年代,她的爷爷张廷铨脱下军装,与战友们一起集体就地转业,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人。 从那时起, 国家和人民哪里有需要, 他们就向哪里集结。 这支队伍像部队一样雷厉风行, 像部队一样成建制投入力量,也像部队一样用红色故事教育子女。
作为军人后代, 许多 “张敬宜们” 都听过 “5口深水井” : 1943年入夏两个多月,苏中三仓一带滴雨未下。一师驻地吴家桥四周都是盐碱地,村里老少爷们挖了几天井, 也没挖出一点点甜水。
那天中午, 村南、 村北、 村东、村西, 一行人几个来回走下来, 全身上下被汗水湿透了。大伙儿几乎绝望之际,粟裕忽然像见了宝贝: “那儿可能有水!” 原来, 不远处一片玉米地绿油油的。大家稍一愣神儿, 顿时开窍: 肯定有水!
乡亲们立刻拥上去,你一锹我一铲地挖开了, 没多久, 水就冒出来了。 整个村子沸腾了。 粟裕命令警卫排全体战士寻找杂草茂盛处挖井, 半天光景, 便在桥南、 桥北、 桥西南、 吴家桥和司令部附近挖成5口10米深的水井,口口见水, 滴滴甘甜。
而今, “5口深水井” 穿越76年时光而来,再次发出叩问:我是谁? 脱了军装还是兵! 只要对老百姓有利, 只要对军队有益, 党和政府一声令下, 这支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战之必胜。
他们像粟裕当年用心 “找井”那样, 善于靠技术创新服务人民、服务军队,仅以核电施工领域为例,就相继创造了12项国际先进水平成果, 拥有75项国家专利。
从唐山到深圳, 7年时光串成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②为了谁
双拥行动成为自觉
声音尖细尖细,像一把刀子从天上划过去; 200多米高的烟囱瞬间被震断, 地上砸出一个大坑。当年在陡河电厂施工的工长王德桢至今忘不了那骇人一幕。
1976年7月28日凌晨的唐山大地震,中建二局员工及家属共计659 人遇难。没有时间悲伤。在陡河电厂,这支不穿军装的队伍向抗震救灾的子弟兵看齐,仅用10天就让烟囱重新屹立,70天就将万吨重的主厂房整体扶正,创造了我国灾后重建的奇迹。
“灾区竖起一根烟囱太重要了! ”老红军、时任陡河电厂工程指挥部副指挥崔维立回忆说。
救灾初期,以项目部医务人员周天惠为代表的数百名女员工,与解放军255医院医护人员一起,为受灾群众治病巡诊,并主动帮抗震救灾官兵拆拆洗洗、缝缝补补。多年后,一位名叫高岩的老兵,在 《 我的1976:地震那晚,我正在站岗 》 中对此作了动情描述。
之后10年,崔维立和工友们一起完成唐山13个居民小区417幢住宅楼施工,以及唐山机车车辆厂等160万平方米的厂房建设。
时光荏苒。40年前,2万基建工程兵的命运被“圈”进一个名叫深圳的地方。恰巧,这支铁军一部人马也转战那里,他们与脱下军装就地转业的新战友一起,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代名词” 。
从唐山到深圳,铁路距离2497公里,这支队伍用7年时光完成了从灾后重建到为改革开放助力的创造性转换。
老兵并肩作战,双拥再创奇迹。救灾有我,我们的唐山!荣耀有我,我们的深圳!荣耀时
———这就是“战神”传人,这就是中建二局全体员工心灵大写真。
“地下消防栓”与“农民工创客”的启示,时刻不忘老兵———
③从哪里来
双拥选择作为标配
“当过兵的人总是能给中建二局带来惊喜! ”这是知情人一句中肯的评价。
2014年12月份,在一处大型施工区内,与生活区紧邻的小卖部因电路故障引发火灾,大火很快蔓延波及到整个项目生活区。全部水源因上冻而无法使用,情况万分紧急!“老兵工长”冯会强闻讯赶到火灾现场,只见他急忙打开生活区的“地下消防栓” ,迅速扛起消防水枪,冒着房屋随时垮塌的危险,冲进火场紧急扑救。消防官兵赶到时火情已基本扑灭,项目和工人财产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保护。
监理单位获悉这一情况,由衷地向冯会强竖起了大拇指。原来,当初他负责生活区临建施工时,坚决否定了监理方图美观、打算把消防栓设置在地面的做法。危急时刻,“地下消防栓”管了大用。
“不仅如此,在1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20余项鲁班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中,主要参与人员有25%当过兵! ”每当提起一长串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局领导倍感自豪。
“什么时候都不能亏待当过兵的人! ”这是中建二局双拥工作的一个标配。对转业安置来的正式员工,他们积极创造条件,用当其时,用其所长;对参加“专
业分包”施工的众多老兵,他们同样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好每个人的作用,不让任何人掉队,也尽量不让老兵们在工作生活中留下遗憾。
河南籍退伍老兵朱文斌对此感受尤深。3年前,爱动脑筋的他获得中建二局专项资金扶持,组建“农民工创客空间” 。3个创新小组结合施工实际,在电器预留预埋、水电管线开凿、钢框木模板等方面选定攻关课题,用一个个“微创新”实现节约建设成本60余万元。国资委“两学一做”简报为此专门刊文,介绍老兵朱文斌作为党员在农民工集体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先进事迹。
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建二局高标准落实接收计划,相继安置转业复退军人600余人,还以“专业分包”形式扶持退伍军人就业创业约1500人。他们以“梦想课堂”品牌活动为载体,着力提高转业复退军人的专业素养,启动“导师带徒”计划,让每位老兵都能尽快熟悉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
袁自锋服役时多次获评优秀士兵,从最开始的工地“小白”到如今的“全能”冠军,他已经在劳务资料、安全巡查、现场管理等方面挑起大梁。“梦想课堂”的培养帮他起好了步子,“导师带徒”的塑造让他学到了“真经” 。
从“专业民兵”到“5G智能网联 ”的转换升级 , 牢记使命———
④到哪里去
双拥创新面向未来
3月28日下午,武汉防汛应急抢险技能大比武活动在内沙湖畔举行,来自全市城排泵站一线的6支应急抢险队参加比武竞赛。
产城事业部主任张波,正在武汉组织“国内首家5G全场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试验及示范运营” 。他闻讯后当即组织同事们学习借鉴,讨论改进民兵专业分队建设。
张波大学毕业即携笔从戎,退伍刚到中建二局报到,迎接他的便是工信部第六座智能网联测试基地的核心项目———武汉开发区“汽车+”产城融合项目的开拓工作。
在5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符合国计民生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内行人也觉得难。从产城融合“门外汉”到先进模式“领路人” ,张波耗费了500多个日夜。他大胆创新,像作战一样谋略学、统筹学、博弈论三“箭”并发,用17个子项目的科学构想彻底征服了专家和决策者:2018年12月29日成功中标。
尤其难能可贵,经他努力,中建二局与湖北武汉警备区联合组建在央企设立的企业民兵连和民兵应急营抢修分队。他们在正常施工之外,正积极紧张备战防汛抗洪和第七届军运会安保等任务。
张波这番努力引发了中建二局领导们的深入思考:从“专业民兵”到“5G智能网联”的转换升级,双拥工作怎么办?
就拥军而言,服务战斗力才能焕发生命力。先盘点自家看家本领有什么? 漫步云端, 早已是我国超高层领域施工的领军者;在沙漠中开辟出一条世界上最长的高速公路,足迹早已遍布基础设施领域……
国之重器、军工领域,同样有他们忙碌和攻关的身影:国家FAST 工程,为“天眼”联“血管” ,通“神经” ,搭建“动脉” ;“华龙一号” ,相继投入650多名专业工程师和近4000名技术工人……
再想从哪里做起?助力智慧军营建设,投身国防工程建设,援建军队基础设施建设,交叉培养军地双方专业技术人才……捋一捋,能干的事很多,要干的事真不少。今年3月,他们组建由30
人组成的为军服务事业部。局里及时制订拥军专项计划,下发各单位对照执行。
在中建人看来,作为大型央企,走国民经济动员之路,把军队所需、行业所长与我之所能结合起来,紧紧盯住战斗力建设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聚焦用力,爱军拥军,才是国家提倡的、人民希望的和部队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