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报》
师生热议报告
省委书记彭清华来校作报告,强调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要求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五四精神”、担负时代重托,学校发挥农业科技优势,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贡献。学生们表示将不负期望,为家乡服务,带领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本报讯 4月28日,省委书记彭清华来校,作了主题为“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形势政策报告。
党委书记庄天慧认为,报告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维度,全面总结了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阐释了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的优势所在和经验做法,通过脱贫攻坚伟大实践深刻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重大命题,立意高远、视野宏阔、思想深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清华书记对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五四精神”、担负时代重托、实现人生梦想寄予殷切希望,对学校发挥农业科技优势、培养高素质人才、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提出重要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准确把握清华书记重要报告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全体教职员工要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度融入四川发展大局,紧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着力建设一流学科、打造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全体青年学生要牢记清华书记嘱托,坚持以“五四精神”为激励和引领,自觉把青春梦想融入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宏伟实践中,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十大年度扶贫人物、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田孟良表示,听了清华书记的报告,更感脱贫攻坚责任在肩,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农业科技扶贫的模式与机制,聚焦对口帮扶县和深度贫困地区,有效整合政府、企业、技术等优势资源,精准着力、持续发力,深度参与产业发展,为脱贫攻坚提供科技支撑、贡献川农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晓霞表示,彭书记对学校长期以来在服务三农、推进脱贫攻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让人振奋,他对全校师生在未来如何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治蜀兴川上新台阶提出的新要求,必将激励着师生以更大的热情更足的干劲投身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赵晓霞认为,彭书记的形势与政策报告很接地气,话语体系是师生喜欢的,她表示,学院已经做了安排,在第12周开始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将把清华书记的讲座内容贯穿到课堂中去,让更多同学学习与掌握。
环境学院学生党建办公室学生干部王文君表示,听了清华书记的报告,了解到了党和国家在脱贫攻坚中所下的决心,了解了我们省和学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以及目前取得的成就。目前,我们初步完成了“两不愁,三保障”,但要完全达成脱贫攻坚的总目标仍有一段路要走。作为大学生,我们将不负清华书记对当代青年的期望,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上做出我们这代人的贡献。
林学18级五班董跃谈到,自己来自深度贫困县,也是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真切地感受到脱贫攻坚给周边群众带来的变化,比如自己就享受了定向培养的政策。听了彭书记的讲话,让她对脱贫攻坚任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表示,会下定决心努力丰富知识,未来会好好为家乡服务,带领更多群众脱贫致富。“定向培养生背负的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西南减贫中心博士成蓥表示,清华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站在全国全川的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战略高度,立足于精准扶贫战略,深刻阐释了脱贫攻坚政策、标准与时俱进,深入剖析了精准扶贫措施、路径的因地制宜,生动描绘了精准脱贫成果、成效的绚烂多姿,指明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啃下深度贫困地区“硬骨头”。回首来时路,苦难辉煌,披荆斩棘。展望新征程,路险且艰,砥砺前行。作为减贫领域的研究人员,作为精准扶贫的参与人员,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交汇期,要在实践中切实践行清华书记报告精神,积极主动落实精准扶贫举措,建言献策;客观公正的评估精准脱贫成效,再立新功。(张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