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新吉大十年 (之七)

作者:晓蔚  鲍讯    
2010-06-11     浏览(281)     (0)

吉林大学在合并组建10周年之际,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学术竞争力,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学校通过召开党代会筹备工作动员会、开展代表选举工作等措施,推进关注学生成长年工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学校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建立全方位对外交流体系,并取得显著成果。学校将继续探索、重负在肩,相信学校的综合实力将会得到显著提升。


  2010 年,是新吉林大学合并组 建10 周年,为创建高水平大学,学 校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 立足国家目标,着力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学 术竞争力,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 益。2010 年,吉大人将“减负增压、 提升跨越”。
  提升 学生成长筹备召开中共吉林大学第十三 次党代会,学校迈向高水平大学。 2010 年7 月学校即将召开对吉大发 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第十三次党代会。 为筹备党代会召开,学校通过了“关 于召开中共吉林大学第十三次代表 大会的决议(草案)”和“关于成立中 共吉林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筹备 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召开第十三 次党代会筹备工作动员会,明确了大 会的指导思想、主要议程、筹备工作 机构以及筹备工作要求,就大会代表 选举工作作了部署;顺利完成了第十 三届委员会两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 选提名、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选举和 党代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资格 审查工作。
  “关注学生成长年”,为学生的 全面发展创造条件。2010 年,学校 确定为“关注学生成长年”,是学校 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初,“关注 学生成长年”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工 作会议。校党委第116 次常委会议 讨论通过了《吉林大学 2010“关注 学生成长年”工作方案》,明确提出 关注学风校风建设;关注教学质 量;推进学科综合环境下的人才培 养模式创新;推进研究环境下的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开放环境下 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关注学生热 点问题和特殊学生群体;关注学生 学习与生活环境改善;关注学生自 我管理与参与学校管理;关注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关爱学生成长 的文化氛围 10 个方面关注重点。 学校强调:对于“关注学生成长年” 工作,全校要高度重视、强化落实, 要积极建立此项工作的长效机制, 创新性地开展各项工作,真正做到 关注每一名同学的成长成才。《方 案》下发后,以“关注每一名学生的 成长和发展”为主旨的“关注学生 成长年”工作全面启动,学校各系 统和各职能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加 以贯彻落实。校领导,各职能部门 负责人,各学院书记、院长,部分专 家、学者通过担任带班班主任、指 导教师,采取听课、讨论、座谈等方 式走入同学中间,与广大同学亲密 接触,倾听学生心声;有关部门协 调了对实验室、教室、图书馆、体育 设施与学生活动场馆等校内公共 资源开放。全校上下在方方面面为 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服务。学校聘 请“航天英雄”杨利伟为“吉林大学 大学生人生指导教师”,为学生的 成长成才树立榜样。
  规划新吉大,描绘新未来。2010 年也是学校的“规划年”,学校在全面 落实和总结“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 的基础上,深入调研、科学谋划“十二 五”事业发展规划。在2010 年工作会 议上,学校部署了“十二五”规划的制 定这一重点工作,计划在2010 年12 月完成。学校召开了《吉林大学中长 期发展规划(2011-2020)》制定工作 部署动员大会,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 构和工作机构,相继召开了青年教 师、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征求意见座 谈会、专家咨询讨论会,听取师生各 种意见;召开了反腐倡廉建设工作 会,将反腐倡廉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 展规划。
  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注重创新 型人才培养。2010 年本科教学工作 突出建立、完善教学制度,为提高 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继续推进 “三种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 新,进一步夯实创新人才培养的教 育教学基础等五个重点,明确教学 工作的方向。护理学院成为教育部 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认证首家试 点单位,标志着我校护理学科地位 显著提升,为全国护理院校本科教 育提供示范性标准。学校建立大学 生科技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并 举行揭牌仪式,为全面提高学生综 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 精神、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能 力、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为国家 培养更多的精英人才提供平台。学 校凭借优良的办学条件、扎实的大 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基础与长 春市共同获得了第7 届 “挑战杯”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主办 权,并积极开展赛事的筹备工作。 在2010 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 赛中,我校学生获得6 个一等奖与 11 个二等奖共17 个奖项,获奖总 数位居国内参赛高校前列;珠海学 院2008 年暨第二批赴美国荷晶大 学留学的陈月笑荣膺美国荷晶大 学毕业生惟一最高荣誉“2010 年最 高荣誉毕业生”称号。
  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 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美国伊利诺斯 大学终身教授托马斯·迪克威治、О. В. 英沙科夫教授等4 人被聘任为名 誉教授,八岛荣次教授被聘为客座教 授,张杰、彭华岗被聘为兼职教授。孔 维、刘金全、冯胜君3 位教授入选 2009 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 家级人选,使我校“新世纪百千万人 才工程”国家级入选人数达到32 人; 马琰铭教授的研究成果《发现金属钠 在高压条件下可转化为透明绝缘体》 入选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评出 的 “2009 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 闻”;于吉红教授获得“中国青年女科 学家奖”,全国共有6 名女科学家获 奖;孙洪波教授荣获2009 年度“王大 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 初亮教授荣获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 车领域创新人才奖一等奖;王登峰教 授荣获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 创新人才奖二等奖。 (下转第2 版)

(上接第1版)
    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显著。学校召开欧盟第六框架协议“基于多点成形方法的飞机蒙皮制造用数字化调整装置”项目团队会议暨项目结题会议,我校制造的两台多点成形样机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提出多点成形技术及设备将在欧洲推广,该项目无模多点成形技术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项目负责人李明哲荣获全国发明协会组织颁发的第五届“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并同时享誉“当代发明家”称号,全国每年仅10人能获得此项殊荣,这是我校首次获得该奖项。举行“国家潜在油气资源(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项目”启动仪式,该项目由教育部和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管理,我校负责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国内外有关单位联合参与到项目研究工作,该项目的立项是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建吉林大学的成果。
    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学科建设水平迅速提高。2010年,学校“985工程”主要工作思路是按照教育部、财政部提出的“长期规划、动态管理、分段实施”的总体要求,开展完成了新一轮“985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工作,提出总体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明确并细化2010年至2013年的阶段目标和任务,实现学校发展战略新目标。我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985工程”二期验收工作。先后召开了“985工程”学科及平台/基地申报项目校内专家论证意见反馈会议、评审会,“985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建设、人才队伍、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条件支撑建设申报项目专家论证会,“985工程”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创新平台申报项目座谈会等,为进一步提升各项目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平台/基地的建设规划质量,建设目标、学科方向等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发挥人才、科研、多学科综合优势,服务社会。学校组织召开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座谈会,为《纲要》文本本身以及其中所涉及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高校去行政化、教育家办学等有关问题献计献策。学校作出《关于成立吉林大学中国新农村研究院的决定》,召开了吉林大学中国新农村研究院成立大会,举行吉林大学中国新农村研究院、吉林大学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揭牌仪式,标志着学校在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征途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召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研究课题组”专题研讨会,就“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与发展进行讨论。由王胜今教授、赵儒煜教授撰写的《关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思考》一文发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上,该论文是关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国长吉图开发开放提出理论依据。我国西南五省市旱灾严重,我校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派出核磁共振找水仪项目专家组赶赴云南重灾区找到水源,为抗旱减灾提供科技支撑。青海玉树地震,我校迅速开展工作,共组建了由普通外科、骨科等多专业构成的31人医疗队。学校举行“服务吉林”志愿者行动联盟成立仪式暨吉林大学志愿者宣誓大会、“科技之光”青年专家服务团吉林行活动启动仪式,旨在响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发展战略,号召全校志愿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建立全方位对外交流体系。学校与国家人口计生委委校合作取得良好开端;与中国恒天集团、珠海市华政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吉林公司、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举行“吉林大学—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创新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
    继续推进资产配置,校园规划初见成效。学校着力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订了《吉林大学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工作方案》,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工作开始启动;经过半年的调研、现场勘察、方案制定等准备,以南湖校区公用房调整和朝阳东区搬迁工作部署为开端,我校校园功能调整工作进入实施阶段。通信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将集中在南湖校区教学办公。朝阳东区将由白求恩第二医院接管,改造建设成为新院址。此次校区功能调整将使我校土地置换和化债工作向前迈进一大步。
    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市领导的关怀,激励吉大人前行。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教育部党组成员王立英,吉林省副省长王祖继等相继来到我校视察,对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
    合校10周年就在眼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学校的发展,过去的10年让全校师生充满自豪,未来的10年更让全校师生满怀憧憬。新10年,新吉林大学仍将继续探索、重负在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综合实力将会得到显著提升,吉林大学一定会实现新的跨越!
(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