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势在必行。
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出发点
十九大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村、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离不开教育。
树立“教育救农村”的理想——上世纪,陶行知提出“教育救农村”,并以实验推广“乡村教育”在乡村建设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时代农村建设,更需要树立“教育救农村”的理想,因此,就需要像陶行知一样,筹集千万元资金,征集千名教师,创办乡村大学或农村教育集团,充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美丽乡村建设课程,并统筹各个区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资源,以建设美丽乡村。
发掘兴办农村教育的教育家——全国十大明星校长蔡林森,57年如一日,他从课堂突围,破冰探路,唯实唯先,学生潜能勃然而发,成功构建“蔡林森课堂模式”,创造了江苏“洋思”、河南“永威”两个教育神话。我们贵州更需要这样的教育神话,甚至需要像陶行知、梁漱溟等这样的教育大家那样投身农村教育事业,如此,才能让教育救农村。
培养致力于农村教育的教师——首先,举办培养农村师资的特色学院或实验学院。理想要变成行动,师资是关键。铜仁学院提出“黔东处处是校园”这一观点与陶行知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需要践行“学校就是雏形的小社会”这一理念。其次,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作保障。要让教师能把农村教育作为一生的事业去追求,需要给教师任教期间提供住房、工资、生活便利等各种保障,以解除其后顾之忧。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
“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问题,只有增加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最大的保障就是农民收入保障。
让农民参与制定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倘若农民并不理解政策的内涵和意义,要么“冷眼旁观”,要么消极应对,甚至还要出现抵触情绪。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政策的针对性,不至于偏离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意愿,也让农民真正理解国家、地区的政策,从而配合甚至想办法落实政策,而不是政策的“旁观者”或政策“等靠要”者。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要致富,必须兴产业,而产业扶贫最深的动力是改革创新。“三变”改革、“塘约经验”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点和特色,我们要深挖地域特点,利用好地域特色改革创新。政府应该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到农村来干事创业,一切为农村的发展而做贡献的人群都应该得到相应保障。真正让农村成为人们干事创业的黄金地,把农业作为永不贬值的“黄金”来经营,让农村的吸引力与“北上广深”相媲美。
激发农民创业致富的志气——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思想指导行动,没有创业致富的决心和勇气,农民就很难有创业致富的行动。“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增强他们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如何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首先,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其次,开展支撑农民群众“能脱贫”的技能培训。
以搞好美丽乡村建设为落脚点
有学者指出,通过美学的视角来看乡村“美”的建设,其实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多种秩序的解构到建构的过程,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采取措施,统筹协调让住建、农业、旅游、交通、教育等联合形成合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必须发挥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火车头”作用,推进“一村一品”建设,让山水、田园、城镇、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