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齐鲁工业大学 - 《齐鲁工大报》

闵子骞的“棉”衣电气学院

作者:孙至喆    
2019-05-16     浏览(265)     (0)

本文分析了“闵子骞芦衣顺母”故事的真实性,认为其可能为后人所编纂,但其孝敬长辈的教育意义仍值得我们学习。该故事描述了闵子骞的顺从母亲,并被广泛认为是他的孝顺父母的典例。





  “闵子骞芦衣顺母”的故事源自于我国古代“孝道”著作:《二十四孝》,此书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杨伯峻在《经书浅谈》考证说:“元代郭守正将24位古人孝道的事辑录成书。”其中的“孝”道理念历来多有争议,在此我们暂且不必赘述,只单单来谈一下其中的这篇“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后为孔子弟子。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有:“孝哉闵子骞!”的评价。现代的济南市里也有“闵子骞”路来纪念他高尚的品德。而这篇“芦衣顺母”的故事更是被当做他孝顺父母的典例广为人知,其原文如下: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引自百度百科“‘芦衣顺母’(《论语·先进》中的典故)”)其意思也很好理解,讲的是:闵子骞自幼丧母,后母给亲生的儿子穿棉絮填充的衣服,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这样的衣服怎么能保暖呢?一天,父亲出门,闵子骞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服飞了出来,父亲才知道他受到虐待,于是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两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没有休妻。继母听说后,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这一幕“母不慈子孝”的场景自然不错,只是有一点小小的问题,就在于此文中两个龙套———闵子骞的弟弟身上。无论原文还是译文,都说他们穿的是“棉絮”做的衣服,那么问题来了,有“棉絮”自然有“棉花”,而棉花原产自印度和阿拉伯。而“棉”字最早见于《宋书》,也就是说宋朝以前,中国甚至于连带木旁的“棉”字都没有,只有带丝旁的“绵”字。可见棉花的传入,当时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传入中国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由此可见,春秋时期闵子骞的弟弟们显然是穿不上“棉衣”的,而写《论语·先进》篇的孔子弟子们显然也用不了“棉”字。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首先,上述所引之“原文”显然并不像百度百科所说的那样来源于《论语》,《论语》之中只提到孔子称赞闵子骞的孝顺,并未提及具体案例。也有说是“唐代无名氏”所做,理由是此文曾出现在“敦煌遗文”中,可见应当不晚于唐,却也有些牵强附会之嫌。而此则故事比较早的是出现于南戏《阂子蓦单衣记》以及后来高则诚的《闰子蓦单衣记》,既是“戏说”,其真实性自然有待商榷。
  我们再从“棉”字说起,也有的观点认为文中的“棉”字应为后人误作,实指“绵”,即蚕丝结成的片或团,可供絮衣被、装墨盒等用。不过这就牵扯到闵子骞的另一则故事了:相传孔子广收门徒之时,闵子骞就投师孔门。但当时家贫交不起充学费的束修(干肉条),他就为老师奉上一缸精心酿制的佳酿。同学中有人嗤笑说:“曹溪之水,怎能抵得上束修?”孔子闻言,讲学时故意说道:“闵子骞千里求学,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修百条。”虽然此则故事并不见于史书,但孔门弟子也少有家境富庶之人,由是观之,闵家能否做的起“绵”衣仍值得商榷。
  综上所述,所谓的“闵子骞芦衣顺母”的故事极有可能为后人出于“教化”等目的,假托古之圣贤之名所编纂。这并不罕见,如“孔融让梨”之事。不过,无论其事件的真假,孝敬长辈的教育意义显然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