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湘南学院 - 《湘南学院报》

点燃青春火炬 烛照复兴征程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曾鹰    
2019-04-30     (0)


                一
  五四运动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符号,五四精神是一笔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它给后来者最重要的启示是:现代化发展不仅仅是学习西方“德”与“赛”,更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问题,这个转型没有一次对民族文化的自我反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为此,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当我们透过更真实的影像,目睹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事件,无论是程序员被骗婚致死、留日学生被闺蜜坑死,沅江三中中学生手刃班主任,还是创业天才茅侃侃离世前发出“拼尽全力,还是活不起”的悲叹,抑或是厦门大学女研究生的“精日”反华论,我们该如何来诊断这个拟像化社会的严重“症候”?
  五四风雷,激荡百年。重温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加深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用历史的光芒照亮未来,我们才能更加步履铿锵、坚毅笃行。
  这个时代,娱乐至上主义盛行,人们开始失去耐心,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再怀有耐心,人们似乎习惯了一切在触摸屏上点击可得的生活。无论在宏观大尺度上还是日常生活的小尺度上,社会正在变成一个追求即时满足的社会,人人都在习惯短期化的世界,只因关注长期价值必然需要付出巨大成本与代价。爆炸的信息泡沫,正在制造偏狭的、对公共话题兴趣淡漠的青年人。许多青年用大量的虚拟交往,代替了面对面的接触,让这个时代往"个性化"的路上狂奔。而事实是,现实空间里的你我,正在越来越沮丧、疏离和懒惰。
  然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诫我们:教育不是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插上高学历的翅膀,也不是培养引人艳羡的"成功者"和顾盼自雄、引领风尚的各路明星。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每个人都必须深入社会的毛细血管,感受社会的变迁冷暖,矫正自己的人生坐标,完成自我的青春蜕变。生活在这样一个平面化的时代,更需要用一颗纯净的心灵、冷静的头脑来面对错综复杂的表象。
                二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番100年前鲁迅先生讲的话,至今读来,仍然能够感受到先生寻找精神价值、期待文明复兴的热切。
  新时代大学生理应立足于大历史观,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合的高度,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去把握中华民族的脉搏。人各有己,不随波逐流,当拾得担当天下之情怀。林语堂说过,"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至今仍是激励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果100年前,求稳畏进是大多数人的面貌,那么,在今天畅谈天下情怀将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所以,我只求诉诸于自己的沉思,唤醒大学生去"认识你自己",让大学生得到自身生活和视野之外的信息、理念、知识和想象,并将它们汇聚一起,构成这个时代深沉的情感。
  纪录片《辉煌中国》凝结了对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和物质生活进步的欢欣,也揉进了在文明式微之时的伤感。学者托尼·朱特说:"我们塑造了我们自身的历史。我们不能将塑造这段历史所置身的背景视为既定的,它需要全面和深情的描述。"在社会加速分化的语境下,新时代大学生不应当"清算"个体在历史中的责任,而是在宽阔的世界里,为自身寻找一条出路,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起来,使之成为激励全体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让五四精神不断散发新的时代光芒,找准自身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着力点,把人生奋斗汇入时代洪流,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三
  又是一个五四青年节,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似乎难以在这个节日找到归属感。平常,周末躺一晚上,周末睡一整天,只需一个手机、一张床就能消磨掉全部的好时光,以至于"青年"这个略显过时的称谓,逐渐消隐于当下的时代话语中。
  但是,别忘了,英国作家毛姆在《人生的枷锁》中写道:"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每当他们同实际接触时,他们总是碰得头破血流。"
我们亟需回归被遗忘的土地,亟需唤醒思想混沌的大众,亟需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去,碰撞思想的火花,在破碎中重建共识。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大学生不仅是为作为个体的自身寻找出路,也是为这个国家寻找出路。
  改变的起点,是找到个人与世界之间建立联系的方式。我们必须行动,以植入社会的形式,去感知真实的事迹和苦难。像当年青年马克思一样,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用知识根据和至诚之心去揭示万物真相,而不是主张或宣扬某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更高的真理"。行动即思考,思考即改变,改变即信仰,以此推动我们自身抵御丧失叙述和丈量大地的能力,这是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思考和行动。
                四
  2019年是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回眸过往,中国充满荆棘却又诗意盎然的整个世纪,每一个足迹都在提示我们:也许你没有慷慨激昂的青春协奏曲,但细水长流的平凡未必不能成为青春乐章里面的一个部分。没有人可以定义一个正确的青春,或一个好的青春,当青春还没有散场,我们无法预言全部的青春美好与否,当青春远逝,回眸青春是否美好已不再重要,只因那都是你珍贵的独一无二的青春。不去尝试,当时光荏苒,你一定会后悔自己那时的懦弱,带着一生的遗憾长眠地下。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未来中国变化的方向、力量与速度,取决于中国青年今天作出的每一个选择。"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作为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青年大学生,"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所以,千万不要做"佛系青年"任由美好的青春流逝,培养奋斗精神,顽强拼搏,永不气馁,只因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5月2日在北大谆谆勉励道:"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更好地成就自我,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历经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保护历史才会留住根脉,传承精神才能开创未来。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青年一代,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身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让历史记忆焕发新生,历久弥新的五四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奋进在新时代的复兴征程。逐梦路上,"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唯如此,"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