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报》

凡心所向,素履可往———访2018年赴电子科技大学学习的学生梁学明

作者:文:陈映君、许可可、张琳 图:由受访者提供    
2018-11-30     浏览(199)     (0)





  珠江三角洲平原和四川盆地中间相隔的一千多公里距离,决定了两地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我校2016级自动化(电子科技大学2+2联合培养)专业的学生梁学明,在今年九月份到达总校电子科技大学进行学习,体验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文化。心之所向,一如既往梁学明一开始并不在学校2+2联合培养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进入2+2联合培养班有机会到电子科技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时,便默默下定决心往这个目标前行。“电子科技大学是国内排名前列的知名高校,我很希望能借助它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学习气氛带动自己更好的成长。”梁学明说道。
  学校对进入2+2联合培养班的学生有一个要求是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水平测试。这对与英语成绩一直不佳的梁学明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高考时我的英语成绩只有六十多分,后来为了能进入2+2联合培养项目,我每天坚持背单词、刷题,经过好一番努力最后才得以顺利通过英语四级。”
  在得知自己获得进入总校学习资格的那个暑假,梁学明依然没有放松学习,他开始提前自学一些后续课程。“电子科技大学,老师们讲课速度很快也很深入,有时会比较难懂,提前自学能让自己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更容易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不忘初心,惜时勤学进入总校的大门就像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梁学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断地探索着。
  回忆起第一天到总校的情形,梁学明说道:“我把自己的行李整理好后,骑着共享单车把沙河校区大大小小的角落都转了一遍。当时心里满是兴奋和憧憬。”凭借自己不懈地坚持和努力终于进入总校学习,梁学明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也格外珍惜在那里的学习时间。
  总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对梁学明的学习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开学第一天我去图书馆时,发现座位基本已经坐满了。这种学习气氛对我也是一种动力。”
  课余时间,梁学明常常去图书馆学习或参加讲座活动。“总校学生努力学习的劲头让我很是震撼。图书馆早上7点开门,总是有一大群学生更早地就在门口外排队等候,不管是周一还是周末,来迟一点就几乎找不到座位。”在总校,常常会有获诺贝尔奖的学者、行业大牛等知名人物也会来这里讲,“有些比较有名的学术性讲座,如果去得稍微晚一点,旁边走道都坐满了人。”面对挑战,越挫越勇刚来这里时,一些当地人的口音比较重,有时交流上会有障碍。梁学明对此的态度也十分积极,他说,饮食方面,一开始尽量多尝试这边的食物,慢慢地吃多了,也就习惯了。沟通方面的阻碍,他会在空余时间特地去找讲四川话的小视频去学习,慢慢积累下来,问题自然就不大了。
  老师讲课的速度和深度也使得他感到不知所措。“老师讲课的跳跃性很大,专业性很强,难度也比较大。一开始我有些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导致很多知识点没弄懂。”在问题出现后,梁学明开始每天都花一到两个小时去预习下一节要上的课程,课上听不懂的知识点就主动去问老师和同学,以保证学习效率。
  在总校,梁学明也更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见识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在图书馆自习时,我看到有的学生学微积分和自控时,用的书本是全英版的。平时,还经常可以看到中国学生能流畅地与外国留学生交流,想想自己的英语水平,就能感受到和别人的差距真的很大,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充实生活,获益良多现在的梁学明已渐渐适应了在成都的生活。在这里,他还遇上了一位“有趣”的老师。“这位老师他讲话幽默、授课内容也很有意思。但同时他讲课也超级快,老师说这样才能让我们感受到以后出来工作的压力,在他的带动下,课堂气氛特别好。”
  梁学明在总校的生活也渐渐变得丰富多彩。不久前,他报名参加了总校的“忆往昔 看今朝 创未来”主题演讲比赛,并以出色的表现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我发现这些参赛选手都很优秀,他们分享的经历和经验都让我受益匪浅。也因为参加这个演讲比赛让我变得更加有自信,知道怎么去展现自己的风采。”
  学习之余,梁学明也没有忽视运动锻炼。从大一开始他就有健身的习惯,来到总校这边也一直坚持着。有时间的话我会到外面去看一看,我喜欢一个人去看看风景,去增长自己的见识,成都是一个极具自身文化特色的城市,很值得我们去看看。
  在总校,梁学明很高兴可以接触到更大的舞台,在为自己的点滴成长高兴时,不免泛起了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深切想念:“回想起以前和部门的朋友们,一起工作、一起玩耍,一起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挑战,真的觉得这些经历弥足珍贵。”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