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报》
更新观念 整合资源 凝聚力量努力开创我校科研工作新局面———访我校科技与研究生处处长周文辉教授
作者:(学院办公室 文:刘雪珂)

2016年,学校成为广东省同类院校中唯一一所省市共建高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深耕细作,在科研平台建设、承担校企合作项目、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绩。2018年,我校被遴选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是省内同类院校中唯一入选的高校。为此,校报记者特别采访了学校科技与研究生处处长周文辉。
校报记者:省市共建以来,我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学校的科研工作主要成果。
周文辉:近两年来,学校致力于结合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内涵式发展路线,以学科建设为中心,抓住当前省市共建和“冲补强”提升计划的战略机遇,扎实推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综合排名上,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武书连主持的“武书连2018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评价,我校科研实力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三;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7中国民办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中,我校科研竞争力在全国同类院校排名第三。
科研经费方面,自省市共建以来,我校科研经费呈现大幅增长趋势。2018年1-10月,科研到账经费达2700万元。其中,全校签订横向合同155份,单项项目经费首次突破200万。
学术论文及授权专利方面,学校近年高水平学术论文产出实现可喜突破,2017年“三大检索”论文29篇,其中SCI检索收录18篇,包含1区论文4篇,2区论文4篇,实现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授权专利数近年来也明显增加,2018年1-10月专利申请数达257件,授权81件,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历年最多。
科研平台方面,当前学校已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室,4个由学校牵头或与企业联合组建的省级工程中心,7个市级科研平台。学校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强化学科特色,突出科学研究对学校发展和地方建设的支撑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学校充分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成立了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产学研合作政策,以中山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全面整合学校不同学科的资源,立足产业发展战略与前沿技术的紧密结合,致力于解决中山市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问题,从而疏通地方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渠道。当前已初步形成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设计学等学科对接地方龙头企业和重点发展产业,年均服务湾区企业100家以上,承担委托项目超800项,大力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此外,我校依托中山市经济研究院、中山市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山市制度创新研究院、中山市地方立法研究院等研究平台,充分发挥地方智库作用,为地方政府决策、政策咨询提供智力支持。
校报记者:您认为学校科研工作在大力推进的同时,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是?
周文辉:学校当前正处于全面实施“特色高校提升计划”的关键期,学校将聚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三个重点建设学科,以电子信息为特色,其它学科协调发展。当前,老师们仍需进一步深入理解我校“特色高校提升计划”的内涵,需要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团队作为支撑,提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和落地成效。为此,我们近期已启动学校2018-2019年度第一批科研团队培育项目的申报工作,希望能通过推动科研团队的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集聚一批科技创新人才,提升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希望全体教师能进一步认清学校当前蓬勃的发展态势和潜力,坚定发展信心,明确个人发展方向,精准发力。
校报记者:学校推进科研工作的发展思路是?
周文辉:学校的科研工作将继续立足中山,服务粤港澳湾区建设,凝聚学科发展方向,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科研实力。以“构建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为目标,努力产出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艺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新局面。
校报记者:学校在加强组建科研团队、搭建科研平台、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会有哪些具体举措?
周文辉: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科研处会紧密结合学校发展方向,根据学校的顶层设计,完善科研配套软硬件设施。
制度建设方面,学校科研处在深入学习研究 “冲补强”提升计划相关实施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当前的科研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推进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意见 (试行)》、《关于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的实施细则(试行)》,明确建设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考核体制;瞄准产业需求,聚焦重点项目,通过凝炼方向、汇集队伍、搭建平台等举措,搭建高显示度的科研平台,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提升承担大项目的能力,打造“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科研生态圈。
平台建设方面,学校一方面以地方龙头企业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为支撑,争取共建联合实验室,另一方面通过优化配置校内平台和团队资源,积极组织申报各级科研平台,今年已申报1个省级工程中心和2个市级工程中心,其中,中山市智能机器人(中山学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山市功能材料(中山学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获得政府立项公示。
团队建设上,进一步凝炼研究方向,明确团队负责人,积极设计配套扶持政策,助力科研团队建设。着力打造以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为依托的科研团队。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学校将围绕广东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推动各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的紧密衔接,积极对接国家和广东重大发展战略,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提升应用研究能力,力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力量。
配套支持方面,学校一直致力于培育科研团队及科研成果,重点扶持优秀团队及成果,将对建设成效显著的科研团队给予奖励,进一步推动科研团队成果申报各级科学技术奖项。
科学研究是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和重大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相信在学校的正确指引,全校教学科研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科研工作一定会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