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家提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双一流”建设中,我校定位清晰准确,各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各项事业稳步前行。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脚踏实地,走在了全校前列。他们有着怎样的成绩,又是怎样做到的呢?近日,记者来到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一探究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国际化人才培养在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中举足轻重。2018年,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1800名本科生、800名硕士和博士生中,共派出学生321人次国(境)外学习,增长率为1505%,其人次数和增长率均位列全校第一。
学生被派往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短期访学、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或双学位项目工作等;学院教师赴海外参加国际会议、进行短期访问、以访问学者身份进行合作研究的共有51人次。这是学院在国际交流方面前所未有的佳绩,在今年1月15日我校“双一流”建设学科(群)学生国际竞争力提升计划/卓越计划业务培训会上,学院2018年所取得的喜人成绩得到了学校的表扬。
当前我校“双一流”建设处于关键节点,对标国际人才培养,唯有共同努力,突出特色,提升实力,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落实学校部署的重要任务呢?学院领导班子给予了高度重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团结一致,就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必要条件达成共识。为了落实“双一流”
学科(群)学生国际竞争力提升计划和学生国际竞争力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推进措施,使得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清晰目标探路径学院首先组建了高配置、执行力强的国际交流团队,由主管外事的副院长王继新教授直接领队。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协同攻关。
学院进行了深入调研。学院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教务处、研究生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处等学校职能部门进行了多次沟通,了解学校和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现有的平台,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及外部资源。深入把握我校所坚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长久发展”的理念,深入了解与我校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的国(境)外高校情况;同时,通过查询与分析,找出学院与国外知名大学对口的专业,进而提出了对本、硕、博建立起专项交流计划的顶层设计;制定了科学、权威、高效的双学位项目方案;学院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我校的“培英工程计划”,提高其一流国际化的能力和水平。这些计划和方案不仅注重坚持对本科生国际化培养,而且通过派送硕士生、博士生、青年教师的方式实现学院高端人才的培养,达到以高端人才带动学院师资力量的提升和科学研究国际化的目的。就这样,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中,学院抓住了国家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契机,赢得学校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利用和挖掘自身资源和条件,积极对外输出交流学生,对内引进学者,实现了多方合作,取得瞩目成绩。
在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中,学院同东京大学、多伦多大学、成均馆大学等建立起了长久而深远的合作关系,参与了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的交流活动。这些与国际一流高校的互动,促进了学院国际合作事业的发展,明显带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机遇度“三关”为了实现“双一流”的目标,学院充分认识到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亟待推进的重要性,它是人才培养的“大棋局”的重要一步,而恰恰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是学院的短板,所以要把这项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不需要漂亮话,需要切切实实地做工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团队在具体实施各项交流专项计划的过程时,强调要结合学生实际,允许针对性、灵活性、渐进性,对各层次学生提出目标,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交流和资助方式都有所不同。
首先进行调研,团队广泛收集全院学生关于国际交流的意见,分类并加以分析,然后,提出了给大一、大二的学生提供以拓展为主的交流项目,为大三、大四的学生提供以学术性为主的科研项目的资源,对于硕士、博士则采用长期交流活动等策略,准确命中了国际化人才培养在培育人才过程中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
“机遇不是摆在那里的,是通过人的努力创造出来的!”王继新老师认为,“面对问题,我们不能退缩,只能积极面对,在困难中创造机遇。”可以说,走出去能形成如此规模,使得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有如此大的进展并非易事。
外语第一关。掌握外语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否则不但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非常有限,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同时影响学院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外语教学、提升学生英语能力成为全院的重要工作。学院提出了对学生的雅思、托福等英语水平认证考试进行一定的资助政策,多次举办出国英语考试讲座,帮助学生为出国英语考试做准备。
思想认识第二关。学院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解决学生对国际交流的认识误区,使学生以正确积极的观念面对国际交流,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学院共召开10多场项目宣讲会,组织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动员会、法国南特中央理工“3+1+2”项目宣讲会等,积极宣传学校、学院的相关政策以及项目内容的要求,使每个项目的亮点都能深入人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积极性。
交流、资助渠道第三关。许多相关项目的申请和实施,都要在学校的整体部署和支持之下才能实现。在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支持下,学院相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学院仍然积极探索,不断地拓宽资助渠道,在未来工作中,学院在此方面有两个美好愿景,一是希望可以联络到海外校友会,高效推进我院国际交流项目;二是希望能通过与企业合作等方式扩大资助力度。现如今,学院已经完成的国(境)外的信息交流在学校及学院开展的一批联合培养项目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踏实推进显成效去年10月8日至12日,学院在卓越计划项目“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技术论坛”的资助下,20名本科生赴新加坡国立大学(2019年QS排名世界第11位)进行了学术交流;10月15日至22日,学院在青年精英海外中国学工作坊计划“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革命4.0—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科技文化交流工作坊计划”项目的资助下,11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访问英国伦敦大学学院(2018年QS大学排名世界第7位)、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英国三大精密技术中心)和曼彻斯特大学(2018年QS大学排名世界第34位)。在师生的总结中,他们说,感谢学校的支持,让他们感受世界科技前沿,树立了自信,开拓了视野。在留学工坊英国访学团,访问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英国国家超精密曲面加工研究室的OpTIC中心时,我校学生与英国研究团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对各自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进行了汇报。团队中的王顺博、李雨澄同学代表各自的研究团队,对超精密抛光研究方向进行了汇报。卢中阳和谢国宏同学就智能制造方面的研究进展与英国师生展开讨论。团队中有超过半数的同学从事精密超精密制造方向的研究,他们发现中英双方所关注的研究领域同样处于世界前沿。这次交流不仅增加了我校学生的国际视野,更帮助访学团成员明确了自己的研究路线,对研究前景更加自信。
学院在与国(境)外高院校交流时,代表的是吉林大学,他们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机械学子在国外学习不负众望,获得了合作方的赞誉。在王顺博等成员赴外交流的过程中,以WALKER教授为代表的英国师生,对我校学生从事的研究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赞许,尤其是对我校在超精密加工领域、材料性质探索领域和智能化制造领域所做的研究成果表示颇为关注。WALKER教授对访学团成员的学术水平和外语水平十分认同,主动提出了在两个月后访问我校的想法,并表示愿意接纳我校学生到他的实验室参与研究工作。回国后,卢中阳同学收到了WALKER教授的联合培养邀请信,同实验室的赵启智同学也在卢中阳同学的推荐下前往OpTIC中心联合培养。这种方式可谓“一举两得”,一是以这样的理念和模式为准则和基础,学院建立起了科研国际化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二是提高了我校的国际知名度,促进双向了解,为双方更加深入的交流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描绘未来展宏图在2019年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中,学院将多吸取其他学院的成功经验,更加注重启发和培养本科生对国际化建设发展的兴趣和理念,并通过与合作高校签署联合培养方案的方式扩大交流范围;仍然会合理有效利用学校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学会组织的交流活动,通过国际平台实现学生交流计划及人才培养项目。一方面能够获得更多的国际人才交流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促成学院与世界名校的合作,既是为未来学生的发展考量,也为提升学校国际声望作出一份贡献。
学院在招生宣传方面将着重强调已经取得的国际交流成果,吸引更多有意国(境)外交流的学生,并在之后的本科培养阶段为其争取更多机会;学院还会通过举办各类对外交流讲座、经验分享会等让更多学生认识到学校、学院开展的对外交流项目对人才培养及未来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此外,学院将不断探索培养模式,现在已有的3+X、近年众多国际名校正在探索的“1+X”项目等,都将被列入考虑范围,争取更大的进步。
面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未来,学院瞄准“双一流”建设目标,勾勒出一个更大的蓝图。王继新归结为“两条线”。第一条是招收国际学生,搭建国际学生的教学平台,扩大国际学生的比例,有利于稳定生源,保持学院活力,对于提高学院的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第二条是增强学科实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扩大学院的影响力。这“两条线”是相辅相成的,需要双管齐下,同步进行,同步发展,对学院来说这将是新的课题。
教育大计,学生为本。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制定了奋斗目标,塑造了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和支撑条件,让师生看中国、看世界。相信,不久的将来,学院一定会为国家培养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