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传承师道 砥砺前行
——记我和研究生教育的20年
作者: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 张玥
1996年7月,结束了大学生活的我回到了家乡中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在临床工作中忙忙碌碌,渐渐地我发现在专业上缺乏前辈的指导,而在那个网络不发达的时代,想查阅资料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平台。这促发了我大学时代的梦想,再去学习,攻读研究生,去弄明白遇到的问题。
一番努力之后,1998年我如愿以偿地考进母校,师从侯玉芬老师,开始了我研究生的学习生涯。经历过社会工作的我再次回到课堂,分外珍惜眼前的机会,在熟练应对课堂学习之余,如何做研究是摆在我面前的新问题。记得第一篇文章是写关于臁疮的综述,从图书馆查阅了资料后,细细地读过,花了很长时间写成了综述,誊抄到400字的稿纸上,拿给老师看。侯老师在看过之后说,拿你的参考文献来吧。等拿到老师的修改稿,我汗颜了。字里行间满满都是老师用红笔作的修改和批注。老师从标题开始,一句句地分析讲述修改意见,最后老师告诉我:“给你改这篇综述时,觉得你不能很好地从文献中提取出原作者表达的主题,所以我把参考文献通读了一遍,而后提炼出修改意见,但有些地方还得结合你的语言习惯,所以看这稿子耽误了几天。”想到老师的付出,我又惭愧又感动,更为老师严谨的学风所折服。之后的课题开题和毕业论文的书写,慢慢地将这种精神和品质用在研究中,使我获益匪浅,研究生毕业考核中我以中医外科专业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是对老师的最好报答。
硕士毕业后,我开始在附属医院工作,忙碌的临床和科室工作,让我快速地成长。偶有闲暇时,回顾自己当年报研的初心,永攀学术高峰的想法又在蠢蠢欲动。2004年我开始攻读侯玉芬老师的博士。和读硕士时科研“小白”不同的是,这时的我有了点临床积累,也有了硕士阶段的科研经历,而老师也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做了自己的选题。从顶层设计到一步步变成成果,3年的时间里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9篇文章,申请院级课题1项,而在毕业后凭着读博期间的扎实工作,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都获得立项。
2009年我被遴选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生导师。面对这些应届的同学们,发现他们医学研各方面都亟待提高。而我原来是自己做研究,现在要带着学生去临床和研究,感到自己肩上又多了一份压力。从学生入门开始,临床能力的培养、学业知识面的拓宽、科研工作的开展我都非常尽心尽力。因为我明白正是当年侯老师付出无数心血,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为了能搞好研究生的带教,除了常规的带教外,我还不停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根据学生朝气蓬勃、好胜心强的特点,定期搞各种小型比赛,优胜者给予奖励;让学生定期作书面总结,而我给出个体化的指导意见;在正式演讲前搞开题报告和论文答辩的多次演练;和同专业的老师一起,组织研究生的学术沙龙,在沙龙上让学生作主题演讲和讨论。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的学术活动,除了要求他们撰写科技文章外,还鼓励他们多在院报和公众号上发表科普小文章,以加深他们对临床问题的认识。正是这种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朝夕相处的研究生时光、师生之间小团队的频繁互动,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磨炼和小成绩中迅速成长,并使研究生们成为我科研上的得力小帮手。每当我的学生获得各种奖学金和荣誉的时候,当看到他们站在答辩台上自信地侃侃而谈的时候,当经过我们几番修改努力的作品发表的时候,当参加各种竞赛获得优异成绩的时候,望着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我觉得我为之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常有学生会说,老师,你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我总是笑着说,其实这就是我的老师给我的传承,我没做别的,只不过带领你们临床,体验临床科研的每一个步骤,感受成长的艰辛与快乐,本分而已。
恍然之间,我和研究生教育的缘分已经20个年头了,从受益于教育到现在和研究生们的教学相长,感触良多。自始至终,变化的是一批批学子从生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不变的是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严谨治学、踏实做人的态度和坚持临床中发现问题、获得灵感去做研究,从研究中深化对临床的认识再回归临床的循环往复的工作作风。前路漫漫,我会遵从本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