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何志勇 通讯员李菁菁
1935年11月,吴常信出生在浙江嵊县。后来,他在宁波上了小学,在杭州念的中学。1953年,这名对生物学感兴趣的追梦少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因为自幼喜欢动物,他选择了畜牧专业。
1957年,吴常信本科毕业面临工作分配时,他的第一志愿选择了当时偏远荒凉的海南岛,立志建设祖国边疆;第二志愿选择了土地勘探研究所,可以走遍祖国山山川川,建设新牧场;第三志愿是北京农业大学,投身教育事业。由于成绩优异,吴常信被安排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学和科研事业。
吴常信长期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在选种理论、参数估计、“农大褐3号”小型蛋鸡培育、猪高繁殖力的基因标记和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等理论和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曾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等奖励。
在科研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吴常信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从大学毕业到现在60余年,以教育教学为第一己任,始终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立德树人 身教言传
大学时,吴常信遇到了两位重要的恩师:著名动物遗传学家、中国动物数量遗传学科奠基人吴仲贤先生和畜牧学家、绵羊育种学家、中国家畜生态学的创始人汤逸人先生。吴仲贤坚持原则,捍卫真理;汤逸人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这两位恩师不仅传授给吴常信专业知识,更教会了他怎样做人。
在两位恩师的影响下,吴常信给自己定了座右铭: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做人要多为他人着想。与此同时,他也找到了一条自己的科研路线:学习前人,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努力实践,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选择科学研究的最佳突破口;每个科研阶段都要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新目标。
吴常信传承着恩师的教育思想和学术理念,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经常认真思考人才培养规律,无论对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主张既要抓业务培养,即“学知识”,也要抓觉悟培养,即“学做人”。
在研究生的业务培养过程中,吴常信坚持“过程严要求,重点抓两头”:对教育部和学校规定的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要求,但重点是抓选题和毕业论文两头。他常常教导青年学子们选题要新颖,要瞄准世界学科的前沿,如分子数量遗传学、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等热门问题。但有时前沿不一定是热门,如小型蛋鸡的选育、藏鸡高原低氧适应的遗传机理等,这又需要以超前的眼光,更高的视角看问题———十几年前没有多少人研究,而现在国内外研究的人就很多了。毕业论文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文献查阅、试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收集和分析、论文撰写等各环节都要严格把关。有两名博士生预答辩没做好,吴常信就推迟了正式答辩,一名学生答辩了两次才通过,而另一名学生则答辩了三次,最后被评为“优秀”。在吴常信看来,导师的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的爱护。事实也是如此,如今,这两名博士生工作都非常出色,一人在国外工作,已相当于研究员水平,另一人在国内也成长为博导、副校长。
对研究生的觉悟培养,吴常信始终坚持“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在科研工作中,吴常信自己也曾经走过弯路,在“敢想、敢说、敢干”“放卫星”的特殊时期,也出现过失误。吴常信不回避这些失误,反而会以此为教材,告诫年轻人搞学术研究一定要遵循科学规律,不能凭主观臆断;一定要认真论证,及时摒弃错误观点。
他每年为研究生新生讲授“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课程,指导学生坚守学术规范和科研道德。他鼓励科研道路上跋涉的年轻人:“从事科学研究,很多时候就像是小孩子玩的电动玩具车一样,会不断的‘撞墙’,然后掉转车头另寻其他的路。科学研究跟这很相像,会不断的碰壁,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发现问题,然后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这就是一种探索。”
“我的课题实验设计,得到了吴先生的精心指导。他对整个设计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完善,对每一个细节都反复论证,做到精益求精,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思路。”很多同学都像中国农业大学2009届博士生姚玉昌一样,得到了吴常信细致入微的严谨指导。
吴常信还提出了“后研究生教育”的理念,他认为尽管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但作为教师不仅要“活到老、学到老”,而且也要“活到老、教到老”,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导师既要关心在读研究生的培养也要关心研究生毕业后的提高。主要培养方式是通过博士后流动站和院士企业工作站,前者以提高理论为主,后者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主。
“吴先生对我的教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耐得住寂寞,终身对学问的追求。”每当2003届硕士生蔡卫国“面临研究困境,躁动不安”的时候,“吴先生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认真数果蝿的背影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提醒我,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
●良师益友 身正为范
“那一年开学时,我们去畜牧楼参加迎新大会。一拨拨的同学进入畜牧楼大门,我前面的一位老师走进大门后,把住门,笑容可掬地让后面学生都进去后,才放开门。作为新生,我们对这样的举动倍感亲切。开会的时候才知道,这位老师是我们的院长———吴常信先生。”2006届硕士生马虹回忆起1994年入学时的一幕,仍然感觉温暖。
更多的同学则是在课堂上认识并开始喜爱、尊敬吴常信。他给本科生主讲的课程有:生物统计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群体遗传学;给研究生主讲的课程有:数量遗传学、动物比较育种学、现代动物育种进展;参加部分讲授的课程有:畜牧学概论、动物育种概论、生命科学进展;同时,他一度还给农业部干训班和农业广播学校讲授家畜遗传育种学。
吴常信讲课语言生动、逻辑性强,以轻松幽默的语言,把同学们带入神奇美妙的科学世界,深受学生欢迎。一些毕业多年的同学回忆起当年听吴老师的课,还记忆犹新:“先生上课时微笑的表情,深入浅出的语言,对学生的谆谆教导历历在目,耳边仿佛还萦绕着先生亲切的话语。”
随着高校对SCI等研究型论文成果的日益重视,教学与科研难免存在一些矛盾。对此,吴常信坚持认为,作为教师就应该高度重视教学,只要把握好一个尺度,两者不仅不会产生矛盾,还可以相互促进。除教授大批本科学生外,他还悉心指导了一百多名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在这些弟子当中,先后产生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更有一个个在动物科技界崭露头角的青年专家,他们有不少已是教授、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
吴常信教学经验丰富,除了讲课,他还亲自编写教材,主编了《动物遗传学》《家畜遗传育种》,合编了《数量遗传学》,参编了《家畜育种学》《动物育种各论》。在认真授课的同时,吴常信还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已完成的教学研究“坚持改革,不断提高《群体遗传学》和《家畜育种学》的教学质量”,获1989年北京市高教局优秀教育成果奖;他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动物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获2001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他主讲的《动物遗传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他主持的“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责任、爱心和创新”项目,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
吴常信在多年工作积累的基础上,开创了一门新的动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必修课———《动物比较育种学》,是国内外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的首创课程。该课已有20年的历史,吴常信每年都会更新内容。
身体力行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吴常信经常通过亲身体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1989年,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1年,国务院为他颁发了“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同年中组部、中宣部、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中国教育工会五单位又联合授予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2004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师德标兵”称号;2018年又被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工会北京市委员会联合授予“北京市师德标兵”称号。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吴常信经常到北京市牛场、猪场、鸡场进行现场考察和指导工作;在全国建立了十余个院士企业工作站,切实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应邀到各地举办学术讲座和技术培训,积极参加科普宣传。作为教育部科技委学风建设委员会主任,他组织编写了《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第一版、第二版);又作为北京市和教育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团成员,从2009年到2018年,应邀到全国5个省、市、自治区,15个部委院所和380所高校作“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宣讲报告共 610场,听众人数2万余人。
吴常信如今虽年过八旬,仍坚守在一线教学岗位,主讲两门研究生课程。每堂课的内容他都要亲自撰写、准备,每年的课件都要修改更新。他每学期还亲临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参加课堂讨论,甘当人梯,做好传帮带,激励引导青年教师爱岗敬业,培养了一批批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六十余年来,吴常信始终用他的一言一行在履行着做一名“好老师”的神圣职责,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
●人物简介:吴常信,浙江省嵊县人,1935年11月出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留校任教。1979-1981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进修动物遗传育种学。历任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动物科技学院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世界家禽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世界“遗传学应用于畜牧生产大会”国际委员会委员、中国马业协会理事长。现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学风建设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委员、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第二届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第二届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