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新山青》

国学,教人修德养神也

作者:外国语学院2018级 张雨宁    
2019-04-11     浏览(258)     (0)

本文介绍了国学的重要性及其在平天下中的作用,认为国学是国家的安身立命之本,有助于推动全球化发展和人类进步。普及国学需要让人们思考老祖宗的精神,领悟修身养性的道理,国学意义在于教人养神修得。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如异化、学究化、学术化等。


  国粹派秋枚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余生先生对国学的定义也不外乎“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适之也言“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由此三位大师所言,足以可见“国学”的定义仍然是不甚详明。“国学”二字微言大义,想要切中肯綮地阐述一番,实属不易。可是如此广义,在“国学热”盛行的当下,仍有不少人从中作祟,歪曲其意;谋取利益的不良人士日益猖狂,闭门造车,自求神通;自欺欺人的也大有人在。如此行径,可以说是和推广国学的本意背道而驰,那国学的意义究竟何在?即便如此,推行一国之学仍然势在必行。国学,是一个国家的安身立命之本,华夏作为唯一存留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曾经问鼎却不兴兵戈,经历糟粕仍一息尚存,至如今的日益昌盛,一国之学功不可没。
  《大学》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从最大的方面来讲,也就是平天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无论是从全球化发展的角度,还是人类进步的步伐来看,国学无疑给了我们很好的引鉴,尤其体现在对外交的应用上。习主席就曾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中形容国与国之间就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国家来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诸如此类,相辅相成,便构成了“中国特色外交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然而,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所以才有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修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四者皆是要以修身为本,然后推而广之。一个人修养了好的德行,才能让家人信任,打理家事,小家“齐”大家才“平”,一国安泰,民心所向,最后天下便可运于掌。
  庄子提出“内圣外王”的概念,“外王”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帝王之术,而是指“经世致用”。修行国学的意义也不是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填鸭式背诵,而是在这个“贪嗔痴慢疑”习气聚集的浮躁社会中用先人的修养去静心修身,所以说国学是一种修行,它需要去“悟”。而现在社会上到处都是顶着“国学教育”招摇过市的培训机构,拿着《弟子规》当宝贝,不明真相的家长糊里糊涂地就把孩子和钱交到他们手中,这种异化的国学无非是元气不足、虚火上升的表现罢了。
  当然,学习国学也不一定非要“上马杀贼,下马露布,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既要古今中外兼涉,又要通达人情世故,甚至安身立命,经纶济世。站在广大人民的角度上讲,让人人都成为四书五经烂熟于心的大儒,这自然是不可能的。普及国学,就是要让人对老祖宗的精神有所思考,不一定非要有究极高深的造诣,哪怕只是浅显的一点道理,自己领悟了再去躬行,那就是最高明的国学。就拿儒家“仁义礼智信”中的“礼”来说,十个人对于“礼”就有十种不同的理解,全中国十几亿人,那就是十几亿种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无比巨大的精神财富,如果每个人都以“礼”躬行,那么中国必定是当之无愧的礼仪之邦。而精深博大如国学又何止于“礼”之一字?固然普及到人人尚不可能,但多一人懂国学,那就是一种不容小觑的进步。
  时至今日,国学变的越来越学究化、学术化,大家都觉得国学是大学者才研究的东西,与原本孔孟、老庄所提出的“经世致用”越来越脱节。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中学习谦虚,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学习好客,从“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学习思考,国学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种种,让我们从中领悟修身养性的道理。人民修身养性,则国修身养性;人民遵礼守仁,则国遵礼守仁。所以究其根本,国学的意义就在于教人养神修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