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交通学院 - 《山东交通学院报》

把岁月过成一首诗

作者:学生记者 姜雨彤 宋菲 何军    
2019-04-07     浏览(145)     (0)




  编者按 近期,“第四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在海南省三亚市落下帷幕,我校秦庆金同学创作的《那时》诗歌,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本报学生记者对此进行了专访。
  秦庆金来自轨道交通学院信控152班,曾任职校报记者团团长,在《山东交通学院报》发表多篇文章,生活中的秦庆金常喜欢去阅读一些短文诗歌并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在不断的阅读与写作过程中,既丰富了自己的业余时间也使自身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
  他,亦静亦动,既有外在的动,也有着内心的那种平静与内敛,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才有了《那时》这样诗歌的出现。除了《那时》秦庆金还创作了《北地》、《她说》等优秀作品,这无一不表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基础。他说:“诗歌的写作只是把内心的情感用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而这一首短诗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木心先生所作《从前慢》中“慢”的理解与追求,隐隐赞美了那时“穷尽一世谈不完一场的爱恋”。谈及对获奖的感受,秦庆金道,这大概是对他个人作品同时亦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毕竟每一个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对作品的肯定即是对他最好的鼓励。
  《那时》,一首短诗,给不了人们温饱,挡不了风雪,却足以安放一个灵魂,简单的言语,不胜华丽,却直戳心房。那时,时间很慢。终极一生做不完一场梦,穷尽一世谈不完一场爱恋。受木心先生《从前慢》的影响,秦庆金写出了这首平淡却能触动人心灵的短诗。这首诗以温软纯粹的言语触动了人们那颗不断忙碌奔波的内心,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这首诗更像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在嘈杂喧嚣的现代社会中被人们深埋在心中的那段美好的旧时光。
  写作既是灵魂的安放,也是情感的寄托,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希望秦庆金同学可以在文学的道路上一帆风顺,越来越好!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