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报》
脚踏实地,做好学问
作者:冯浩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经开始了研究生第二学期的学习生活,期间有很多感悟,总想写点什么,却理不清头绪。静下来想想,与其试图抓住千丝万缕,倒不如抓住一件事,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记得新生开学的时候,老师提醒我们,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把学问做好,因为它是一个学生最本职的工作,反映了 一 个学 生 的思想精神状态,同样也是衡量学生水平的条件之一。很庆幸自己能够从这些话中受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似乎已忘记学生应该做什么,忘记了自己的本分,游戏、实习等忙不完的琐事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书桌上的经典原著似乎已慢慢成为摆设,直到写论文时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
做学问不精,肚子里没多少货,仰仗着文科生底子和本科专业学到的浅显知识,即使题目不会,也能侃侃而谈,瞎编乱造、蒙得七七八八,彻底不会时利用老师提问的时间空隙,通过“网络搜索”来回答问题.....以前,没有意识到这类现象或行为的“可耻性”,反而觉得那样做好像还挺有“本事”;蒙得、编得不对,总比回答不上来强。直到有一天上课时,老师让一位同学回答某一事件是否正确,这位同学回答道:“我不知道对不对。”
我被她的答案或者说被她的态度震撼到了。我在想:“如果换作我回答,我会说不知道吗?我会为我的侃侃而谈感到羞愧吗?
即使老师肯定了自己的答案,自己真的就是对的吗?”这些想法在我的脑子里不断地碰撞,来自灵魂深处的发问让我无处可逃。
等这一切平静下来,我才明白做学问的真正态度,明白什么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作为一名研究生,应该秉持着这样的态度,回答问题要用数据、要有例证,要了解问题背后的逻辑和背景。如果只回答皮毛和表象常识,这样的回答往往是没有深意的;很多的想法和见解有可能不是基于理性思考,而是建立在主观的感性思考上。很多时候,我们在认识某件事情时,都习惯带着思维偏见,在从未真正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从未进行实地调研的情况下,作出的认识 或 结论往往是不正确 或片 面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一个问题的思考,需要做大量的研究,不管是谁都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逻辑严谨的回答。即使回答了,也极有可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是真的研究过这样的问题刚好被问到了;二是粗略地回答了一般性见解,经不起推敲,只是展现了一点灵感。从完美主义的角度,我会喜欢前者。但如果我的答案没有理论依据,这样的回答有何意义呢?如果对听的同学来讲也是一种误导,那么我情愿回答不知道,能够让这些 “错误见解”离老师和同学们远一点。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将问题的不足讲出来,与老师一同探讨,我想这才是最好的回答。但是质疑要有依据,要有水平,不能自己不懂还非要去批判,成为网络用语所称呼的“杠精”,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一个厨师,不去钻研食材就做不出新菜品;一个裁缝,不熟悉布料就做不出好衣服。同样一个学生,不精于研究就做不出好学问。希望自己能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地做好学问,无愧于自己作为学生的本分。
(作者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