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1 日周六,天气晴朗,ICU 党支部组织党员去临沂参观学习,地点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沂蒙红嫂纪念馆。早晨七点我们一行 25 人在医院东门班车发车点集合出发。
大约上午十点半,我们终于到了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和沂南县交界处的孟良崮。1947 年 5 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于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 32000 余人,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孟良崮由此而名扬海内外。
我们首先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它位于孟良崮烈士陵园内,坐北朝南,纪念馆前面是陈毅元帅、粟裕将军侍马而立的大型花岗石塑雕,雕像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作为孟良崮战役主要指挥者的光辉形象。进入纪念馆内,通过解说员的解说,我们对当年孟良崮战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两军对垒,战云密布到运筹帷幄,斗智斗勇再到浴血奋战,沙场狂飙,直到最后的胜利辉煌,影响深远。虽然战役无情,死伤无数,但是可亲可敬的沂蒙人民秉着“一切为了战役,一切为了胜利”的原则,用她们朴实善良的大爱行动谱写了一件件可歌可泣的民兵事迹,也塑造了一个个跃然纸上的红嫂形象。印象深刻的就是展示厅中的沂蒙六姐妹,永远的新娘——李凤兰,被毛主席称为“中国的南丁格尔”的李蓝丁,还有用乳汁救活了受伤的八路军战士的被后人誉为“红嫂第一人”的明德英等等,这样感人的事迹实在不胜枚举,正如陈毅元帅战后含泪题词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用小米养育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
纪念馆的后面就是烈士墓地,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其后是烈士英名塔,塔身镌刻着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800 多名烈士的姓名,墓区内掩埋着 2800多名烈士的遗骨。紧接着在这庄严肃穆的墓地前,解说员为我们讲述了陈若克的动人事迹,尤其是当听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陈若克那个刚来到世上,没有喝过一口奶,就吸了一滴妈妈的血,就要离开这个世界的可怜的孩子的时候,所有人为之动容。最后为了表达我们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全体人员朝着粟裕将军墓三鞠躬并敬献花篮,并在党旗下认真地宣读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铿锵有力的誓词回响在整个孟良崮纪念馆上空。
宣誓完毕,我们一起在孟良崮景区影院观看了爱国教育片《孟良崮》 ,沂蒙人民男女老少齐上阵,要人出人,要粮出粮,独轮车车轮滚滚,担架队浩浩荡荡,俨然一副“大军联营七百里,家家灯火到天明”火热支援前线的场面。尤其是当看到孟良崮战役前夕, “沂蒙大姐”李桂芳带领 32名妇女用担架架起“火线桥” ,目的是为了让部队顺利过河,奔赴孟良崮战场的那一刻,身边的很多人拿起纸巾,不由得泪流满面。
简单吃过午饭后,我们就直奔沂南县马牧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通过解说员的耐心讲解,我们对红嫂这个称谓有了更深的体会。红嫂,她并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那个年代对先进女性群体的统称,听解说员说,在沂蒙山区,像明德英这样的红嫂还有很多,可谓“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 。著名作家刘知侠更是以明德英的事迹为背景, 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 ,从此,这个伟大的称谓被沿用至今。随后我们又参观了 “沂蒙母亲” 王换于展室、 “沂蒙大姐”李桂芳展室,还有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等等。在此,我们不仅熟悉了沂蒙精神、沂蒙时辰、沂蒙普通话,更对这片有着“红色旅游通道” ,砖瓦已斑驳,院落更郁葱的古山村寄托了更浑厚的情感。一个个的红嫂们用柔弱的双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担,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把慷慨无私的崇高情怀展现到了极致!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是红嫂精神的本质所在,是广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更是身处这个浮躁社会的我们认真学习的榜样!
一天的学习熏陶,确实让我们受益匪浅。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当人生中十有八九不如意的时候,当生命的羽翼不足以丰满到承载风霜雨雪的时候,去想想那沂蒙烈士陵园中的 2865 个烈士坟墓吧,去想想那些老革命战士吧,去想想那 30 多名用生命筑成火线桥的女将们吧……
远处青山上的青松挺拔,纪念着曾经战士们挺拔的身姿伫立。近处山丘上的坟墓临立,铭记着曾经民兵们无畏的胆魄接替。空中传来校园里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回声在山中一遍遍地回荡回荡,像是在诉说着红色的往事,绵延又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