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周吉荣&叶南:天人之际”双个展开幕式嘉宾合影
“周吉荣&叶南:天人之际”双个展展览现场
周吉荣 《景》之一 综合材料 400x90cm 2002
叶南《关系-悬念》之二 120x250cm 2018
3月22日,由中央美院主办,中央美院造型学院、中央美院美术馆承办的“2019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周吉荣&叶南:天人之际”双个展于学院美术馆举行开幕式。本次展览由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顾问,刘礼宾副教授担任策展人, 展出造型学院周吉荣和叶南两位教师的版画和油画作品。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主持开幕式。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展”是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展览的一大品牌,既是对参展艺术家教学与创作双重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们艺术研究方式的展示。为实现美院新百年的奋斗目标,造型艺术教育要求提名者将教学和创作科研相结合,履行教师艺术家的职责,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给我院八位老教授的重要回信精神。
范迪安表示,这次造型艺术年度提名展,既是周吉荣和叶南两位教授在艺术探索研究上的积累展现,也是学院向同行和公众展现教师优异成果的契机,有利于大家进一步探讨如何当好老师,做好艺术家,向时代奉献艺术精品等问题。两位老师在教学岗位和艺术研究上勤勤恳恳、努力耕耘,坚守一份纯粹的精神。他们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创作研究应该如何把握时代脉搏,深入时代生活,发出自己真切的感受。
谈及两位老师在艺术上的实践与研究,范迪安表示,周吉荣老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在版画领域一方面继承优秀艺术传统,另一方面在艺术语言上坚持探索,守正创新,不断追求新的境界、新的风貌。他长期钻研都市变迁这个主题,作品在尺寸上由小到大,在内涵上从单维向多维意象延展,在技法上走向综合,越发体现出博大的境界。他对都市的感受、对自然的描绘、对画面中浑茫而又灿烂意境的表达,都表明他不是在简单地描摹生活,记录现实,而是将艺术家的人文情怀融入到体验与追寻之中,站在“天人之际”这样一个空间里进行思考,抒发情怀。
叶南老师是改革开放时期最早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的代表之一,她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学习交流了多年,并经历了当年苏联的巨变。她在研究俄罗斯和前苏联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哲学的思维方式,将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关注、对生命的体验以及对女性的关切结合在一起,在重大历史主题创作和大量人物、风景作品中形成了个性鲜明、富有张力的风格,在追寻博大意境和表现生命关切这个意义上,她也是站在“天人之际”的。
范迪安强调,作为国家美术教育的排头兵、美术创作的国家队, 中央美术学院每一位教师乃至学子都应站在时代的前沿,感受时代的变迁,书写时代的进步,尤其要在作品中注入深切的人民意识和人文关怀,为新时代中央美术学院创作和研究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造型学院副院长兼版画系主任王华祥表示,周吉荣与叶南两位教授从教多年,为人朴实、行事低调、治学严谨、理想坚定,他们的人格魅力有目共睹。与此同时,他们也具备深厚的造型能力和扎实的学术基础,并且在艺术创作中始终保持精神的独立。两位老师虽有着不同的艺术关注和表达方式,但他们的共性却是一致的,即对问题的冷静思考与哲学化的艺术语言。
本次展览策展人刘礼宾谈到,两位艺术家对于他们的艺术语言、时代流派以及美术教学都有着各自的追求。周吉荣老师最早是“新生代”展览中的参展艺术家,后来又参加了“后八九中国当代艺术展”的巡展。叶南老师则早年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可以看到她本身的艺术语言,其中的爆发力、场景化是她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艺术语言的突破。此次展览的名称“天人之际”,源自司马迁的《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个题目概括了两位艺术家作品中呈现的时空观、历史观。
此次参展的周吉荣与叶南两位教授分别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和基础部,他们从教多年,在教学和创作上硕果累累,充分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教师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学术传统。正如范迪安院长在展览前言中所述,两位艺术家基于对生活与现实的思考,立足时代、追求卓越,以哲学化的艺术语言为传统媒介赋予其新的意蕴。叶南的油画作品以富有张力的形体、沉着浓郁的色调和厚重块垒的笔触来表现生命的存在、自然的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对视中思考生命“孤独的极限”;周吉荣则关注都市的变迁,用不同的媒材表达了不同时期对城市变迁的关切之心、追问之思和怀古之意,留下韵意悠长的“历史的清唱”。他们相对于现实性表现出了独特的超越性,为观众提供“究天人之际” 的不同视觉经验和认知维度上的思考。
展览持续至2019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