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中师范大学 - 《华中师大报》

荒山变“花山”——桂子山的蜕变

作者:张炎 王姝萱 王心泉    
2019-03-30     浏览(90)     (0)

本文介绍了桂子山从荒山到“花山”的变迁,以及华师绿化工作的历史和成就。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桂子山已成为绿树环绕、生机盎然的绿色生态式校园。华师人将继续传承“绿魂”精神,为校园绿化工作作出贡献。



同一处台阶,植被的变化见证着桂子山的变迁



“华大正葱茏,博雅为我宗”,歌声悠扬,唱出了华师的魅力。春天来了,又到了桂子山红花绿草争奇斗艳的时候。你可知,这美丽的校园,最初只是一座萧瑟的荒山。

荒山变“花山”

半个世纪前,校址所在处非名“桂子山”,而名“鬼子山”或“猪头山”,一片荒山秃岭,遍地萧瑟,草丛都难以存活。若刮起大风,校园内便黄沙满地,不一会儿,桌椅板凳上便覆一层薄薄的沙土。

为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根治风沙,绿化、美化新校园,学校拟定了翔实的绿化计划。时任院长的王自申,率领全校师生参与两项艰苦劳动:植树造林与修建道路。当时学校以系、级、班为单位,分片分区包种包管。山上土壤贫瘠,砂石储存不了水分,种下的树苗要带上一团土才能存活,全校师生牺牲休息时间,付出成倍的劳动,才为新校园种下了第一批“绿”。

这批数以万计的绿化元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让桂子山以绿养绿,逐渐改变了土壤结构,为种植其他花木创造了必要条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绿魂”姚水印老师傅,他带着一身祖传的手艺,为桂子山的绿化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绿魂”的精神,感召并引领着桂子山上普通的绿化人,一代接着一代,一辈接着一辈,辛勤劳作,终于将曾经的荒山,打造成了如今绿化覆盖率超过90%,绿地率超过60%,其中苗圃面积约21300平方米,且拥有各式各样的园林小品及休闲游园的“花山”。

园建设融入华师精神

“大学不仅要有大师,还要有大树。”华师历来注重这一观点,将绿化视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2003年以来,学校对校园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加快了校园基本建设,并且不断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力度。为建设园林学校,美化育人环境,学校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合计约20000平方米的博雅广场绿化建设任务和恽代英广场绿化改建任务;先后在校内建成了银杏园、桃李源、牡丹园、樱花园、杜仲园、杜鹃广场、梅园、玉兰园等20多个大大小小的绿化景点。

除此之外,学校的绿化工作和景观建设融入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志在以风光动人、以环境润人、以文化育人。

学校配合季节更替、花期变迁,已连续举办了40届菊花展、12届菊花笔会、12届牡丹笔会。活动期间,邀请众多书法名家和书画爱好者现场泼墨绘画,展览师生书画摄影佳作,表演京剧、越剧等传统戏曲,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奖章”“全国绿化模范单位”“首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组织奖”“湖北省园林式学校”“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如今,学校建设正在朝着富有活力和时代气息的绿色生态式校园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点、线、面有序规划,常绿和落叶树种搭配种植,乔、灌木与草坪相结合的绿化布局。同时,注重绿化与建筑的有机融合,形成人文与自然融汇的校园景观。

今天的桂子山,林木郁郁葱葱、四季花开不断,仿若闹市中的桃花源。正是几代人“绿魂”精神的流传,让如今的华师绿树环绕、生机盎然。作为一名华师人,让我们将“绿魂”精神传承下去,为华师的绿化工作作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