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宜春学院 - 《宜春学院报》

我校积极推动“三全育人”营造人才健康成长良好氛围
加强“三全育人”推动人才培养工作提质增效

2018-11-30     浏览(511)     (0)

  宜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针对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机制,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生根见效、提质增效。学校拓宽育人渠道,改善育人方式,聚焦关键,打造品牌,树立典型,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1、全员育人
  聚焦两个关键。一是聚焦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长期以来,学校班子成员坚持给学生上形势政策课;坚持在学生班级兼任“第二班主任”;坚持每周接待日制度和听课巡考制度;坚持在新生入校后深入学生宿舍进行访谈;坚持节假日带班值日制度。近年来,学校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大力推进干部作风建设,重点整治“怕”“慢”“假”“庸”
  “散”等作风顽疾,引导党员干部切实为师生办实事、做好事。二是聚焦广大教师这个“关键主体”。近年来,我校出台了一系列师德师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意见,坚持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终绩效考核、晋升职务职称的首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近年来,我校涌现出了一批德才兼备、深受学生好评的优秀教师。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何凌风教授,从教三十多年,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他以自己的创作佳绩被吸纳为江西省作家协会成员。尤其可喜的是,何凌风教授的配词于2013、2014、2016年先后三次被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大国工匠》节目组选用并播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打造工作品牌。为坚定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培养忠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1989年以来,我校党委组织部连续29年组织学生党员赴周边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七个一”教育方法,即明确一个教育主题、接受一次传统教育、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开展一次小组讨论、组织一次“连心”活动、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夯实一个教育载体。此项主题教育活动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成为我校党建思政工作的一个著名品牌。
  树立身边典型。近年来,我校树立了一批师生身边的先进典型,开展了一系列向身边先进人物学习活动,在广大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以榜样为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九年寻恩、感动赣闽大地的我校体育学院毕业生袁建波;十三年默默资助万载县贫困农妇的我校一名化名“党心”的教师;舍己为人勇闯火海救人、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我校继续教育学院优秀毕业生王茂华;被评为“杭州十大杰出创业残疾青年”的我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优秀毕业生詹金平;创立了宜春学院天工创客空间,指导学校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比赛上百次奖项的我校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青年教师陈鹏……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怀,成为我校践行大爱育人理念的鲜活素材。其中,我校体育学院毕业生袁建波千里寻恩、感动异乡的事迹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袁建波被誉为“中国最懂得感恩的大学生”。我校化名“党心”的老师十几年默默帮扶特困农户,他的先进事迹受到了媒体广泛关注。尤其可喜的是,“党心”由个体发展为群体,在宜春学院校园内引发爱的洪流,成为我校教师大爱育人的鲜明标识。
2、全程育人
我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大爱育人,努力营造全程育人氛围。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人才培养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年来,我校积极践行学科德育理念,倡导专业课、通识课教师把学科专业领域的德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智育与德育相衔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通过案例教学、分类教学、互动式教学以及推进名师工程、打造精品课堂等方式,增强了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目前,该学院已入选江西省高校10所“特色马院”。
  发挥各类活动在人才培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进行有机统一。
秉持大爱育人传统,播撒以情育人春晖。传递爱心,实施大爱教育,把学校服务社会、教师爱生敬业、学生诚信互爱作为办学之根、教育之魂,以此为代代相传的学校精神。自2008年起,我校持续开展了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要内容的“关爱贫困大学生结对帮扶”活动,要求全校副处、副高以上的干部教师每人帮扶两名特困生,在帮扶过程中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帮扶对象,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关心他们,直至其大学毕业。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勤工助学机制,设置了多个勤工助学岗位,向贫困家庭学生倾斜,既帮助他们缓解生活上的困境,又鼓励他们磨砺意志品质。对于遭遇不幸的学子,我校师生的浓浓爱心从未缺席。比如外国语学院的左洁同学遇到车祸,在医院昏迷了33天,学校不仅为她组织募捐,还派出专人轮流看护,以致左洁苏醒后,喊的第一声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她的班主任老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袁玉梅同学被诊断患有急性白血病,她班上的26名男生以集体剃发的义举申援即将化疗的袁玉梅同学。2012年5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一周新闻人物”以9分钟的专题报道了我校“拯救玉梅”行动。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自2013年以来连续举办“雷锋班”专题教育,通过“爱心支教”、“爱心伞”、“看望留守老人”、“城区小交警”、“清扫公园”等活动,给社会送去春天般的温暖。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年逾九旬的老党员傅义教授通过网上诗词交流,结识了福建省龙岩市患有脊椎瘤的“轮椅女孩”邹生秀。傅义教授得知邹生秀无钱接受手术治疗的消息后,立即在网上发动募捐,在来自海内外的十几万捐款中就包括他本人从自己退休工资中拿出的六千元。2018年7月初,宜春学院2015届毕业生朱振彪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综治办领取了“见义勇为确认书”。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朱振彪追赶交通肇事者逃逸案”写入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3、全方位育人
我校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学习与培养,努力做到整合校内资源、扩大育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决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不留死角。
整合校内资源,扩大育人载体。我校自2006年起持续开展了“四联三创”活动,要求校领导联系教学院、中层干部联系班级、科级干部联系寝室、教师联系学生,共同为创建文明学院、文明班级、文明寝室贡献力量,使每个学生思想有人引导、生活有人指导、心理有人疏导、学习有人辅导。我校把立德树人、大爱育人的四个课堂联为一体,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确保第一课堂的教学通过第二、第三课堂及网络课堂的链接,在内容上得以充实,在平台上得以延伸,在载体上得以创新。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宜春电视台合作,举办了青年马克思经典诗词朗诵活动,并邀请校内词曲作者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知行班”创作了主旋律歌曲《红旗飘》,旨在引领青年学生在党旗的召唤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该院连续举办了36期思政讲坛学术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名家名师的学术风采。我校书法艺术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实践,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我校国际教育学院通过组织留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汉语大赛、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等方式,使留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校团委、国际教育学院合作举行的“大手拉小手”活动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2017年6月1日,校团委组织团员青年与来自上高县田心镇斜溪村的留守儿童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六一儿童节。当天,我校来自巴基斯坦、南非等国家的留学生为孩子们带来独具特色的舞蹈和乐器演奏,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魅力。该活动通过人民网、央视网、凤凰网等多家高端媒体的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品牌。我校党委宣传部自2005年起连续主办了十四届“感师恩、迎新生、庆国庆”大型广场晚会,该晚会主题鲜明、构思新颖、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载体。2009年迎新晚会上,我校学生倡议全省大学生向祖国庄严承诺的活动,受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表彰,分别荣获全国、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活动一等奖。我校科研处自2006年起连续举办了437期学府讲坛,邀请著名学者、知名校友向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使广大听众受益匪浅。我校纪检监察处连续多年举办的廉政文化主题月活动,通过演讲、征文等形式,使大学生感受廉政文化的魅力,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
长期以来,宜春学院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显著实效。这些成效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争取使“三全育人”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