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 《飞行学院报》

把安全扛在肩上

中飞院飞机修理厂成立六十周年巡礼

2018-05-15     浏览(151)     (0)


摄影/杨德贵

  

  本报讯(李忠粮 叶强 报道)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62年建设发展的版图上,飞机修理厂是一支不可或缺的航空安全保障力量。从1958年4月28日,在学校创建地新津起步,历经单一的安二飞机大修,到能承担9种飞机的结构大修、配型发动机翻修、机载设备维修和上千种部附件生产,中飞院飞机修理厂已经成为国内实力雄厚的通航维修基地。
  今天,已走过60年发展历程的中飞院飞机修理厂,迎来了继往开来的新时代。

  艰难的起步:靠“三根棒子”创业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1957年3月。随着劳动建校取得阶段性成果,学校教学训练全面展开。与此同时,培养、造就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能够吃苦的机务维修队伍,为全校飞行训练安全保驾护航,被学校党委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为做好人才储备,学校决定从机务学生大队抽出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为期三个月的速成培训后(校史上称为“短班”),把他们充实到一线参加机务维修实践。
  1958年4月28日,经国防部批准,飞机修理厂的前身,十四航校飞机野外修理所在新津成立。随即,学校任命童权为所长、宋义敏为指导员,组建了以20名“短班”毕业生为骨干的维修队伍,开启了飞机修理厂用“三根棒子”搞维修的艰苦创业之路。
  “那时候,物质供给十分紧张,学校没有行吊和吊车等设备,我们就用三根木头棒子做支架,配上手动‘吊葫芦’,撤装飞机发动机。”中飞院退休职工、飞机修理厂第一代创业者说,“就这样,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开始了一边建设、一边生产,很快就形成了一定的飞机修理能力。”
  1959年10月,我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为减轻国家的负担,学校党委号召全校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通过积极开展军垦和技术创新活动,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同时,将大修学校第一架安二飞机的任务交给了飞机修理厂。
  任务下达后,修理厂上下总动员,组成干部、技术员和职工“三结合”的突击队,日夜奋战。期间,学校领导高度关注着飞机大修的进展情况,首任校长张毅和首任政委江围更是三天两头到一线指挥,甚至与官兵同吃同住,遇到有技术难关被攻破的捷报时,张毅、江围还会兴致勃勃地赶到维修现场,并自掏腰包犒劳一线同志。
  正是在这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中,1960年3月,中飞院人将自己大修的第一架安二型飞机46号机送上蓝天,并一次试飞成功。

  成长的足迹:用担当诠释责任

  1960年,经空军党委批准,学校一分为二,飞行部分保留原编制名称,从成都新津迁至广汉,飞机修理厂作为保障飞行训练安全的重要力量也随之同行。
  “我们刚从新津搬到广汉时,厂址设在机场入口处的石观村,而不是现在的位置。”中飞院飞机修理厂一名退休干部介绍,“当时,厂区内无水无电,老鼠、蚊虫和蛇也随处可见。”但经过同志们夜以继日的努力,工厂很快就恢复了生产。
  随着国产运五和初教六飞机投入飞行训练,飞机修理厂紧跟学校训练安全需要,持续不断地实施技术提档、升级。到1972年底,飞机修理厂已具备每年大修运五、初教六,30架左右的能力,有效保障了学校飞行训练需要。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民航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这期间,学校为满足民航高质量发展对新型飞行人才的需求,在大力实施飞行训练改革的同时,先后从美国、法国订购了一批新型教练机。为此,飞机修理厂一方面派出骨干力量,到发达国家监造飞机、学习现代机务维修技术,另一方面,通过组织现代适航管理培训,引导干部职工树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理念。也正是在现代适航管理规章的引领下,1993年3月,飞机修理厂完成了第一架TB20飞机结构大修,实现了从大修苏式飞机到大修欧美航空器的跨越。(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