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未名物理学子班”开班

陈佳洱院士任首席教授

2010-05-25     浏览(727)     (1)

北大物理学院开设“未名物理学子班”,加强对学生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每届从物理学院一年级新生中选拔一次,培养方式包括课程学习、科研训练、进修实习、沟通交流能力训练等环节。本届共有66名学生入选。


  本报讯 北大 “未名物理学子班” 开班典礼于5月12日 在勺园多功能厅举 行,原北京大学校长 陈佳洱院士获聘为首 席教授。作为北大落 实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的组成部分和北 大“实施全方位多样性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基础学科专业人才 和优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措施之一,北大物理学院决定开设 “未名物理学子班”,加强对高素质学生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 培养,探索和完善素质教育培养机制,同时以此为契机,加强 与中国科学院等研究 机构在人才培养和科 学研究方面的合作关 系。
  开班典礼上,物 理学院副院长刘玉鑫 向大家介绍了“未名 物理学子班”的实施方案和选拔实施情况。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 方新贵代表我校致贺词并向陈佳洱院士颁发了聘书。陈佳洱院 士以西南联大为例,鼓励大家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 科学”的优良传统,努力培养科学和人文素养,开创中国物理的 未来。导师代表龚旗煌教授和学生代表史寒朵也分别发言。
  “未名物理学子班”采用考查专业课程成绩和面试相结合的 方式,每届从物理学院一年级新生中选拔一次,采用动态出入的 方式进行管理。选拔标准是:对物理(包括天文、大气、核物理、核 技术)及其交叉学科的学术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勇于接受挑 战;思想活跃,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自主性强;善于交流和合 作;心理素质好,具有很强的抗压力能力。本届2009级本科生共 有66名入选,约占该年级本科生的30% 。
  除正常的学籍学习管理外,该班设立单独的首席教授、责任 教授、领导小组、班主任和“一对一”的指导教师。培养方式着重 因材施教,真正个性化培养,包括课程学习、科研训练、进修实 习、沟通交流能力训练等环节。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基础,在课程 学习方面采用普通物理部分快速通过、尽早进入基础理论课和 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的方式,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尽可能多地采用 通过免修考试来完成普通物理课程的学习,以尽早开始数理方 法、四大力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和与导师商定的专业课程阶 段学习,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接受科研训练和其他训练。与 通常的本科生科研训练相结合,该班加强科研训练,通过参与实 际课题研究,着重物理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切实提高这部 分学生的科研能力。
  该班将外聘国际国内著名学者教授讲授课程和讲座,在读 四年期间,每位同学会到美国、欧洲或日本等地的国际一流大学 学习实践一个学期。 (物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