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治医学院 - 《长治医学院报》

师者医者 仁心仁术

——记我校附属和平医院ICU主任张栋老师

作者:学生记者 齐华 马啸    
2018-12-29     浏览(167)     (0)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强中国”这是张栋老师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后最深的感受,他身体力行地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学校”,在工作中他用点滴诠释着“厚德、精业、济世、报国”的校训。他拥有“老师”和“医生”两张名片,奔波于医院和学校之间,乐此不疲。漫漫人生路,他默默拓宽着人生的宽度,不慌不忙,也不负时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张栋老师,听他讲讲教书育人、治病救人的故事。
   学习,正在进行时
  “出国不是为了出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只有去更宽阔的世界舞台上看一看,才会认清自我、继而更加努力”。
  2017年对于张老师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张栋老师作为学者到耶鲁大学访问学习。谈起留学经历,张老师感慨万千。“一个医生没有广博的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医学的知识纷繁复杂,知识的更新换代更是迅速,作为一名医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永远不能落下,要尽可能地完善自己的医学知识库。
  作为教师,“树人”对张老师来讲,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英语,张老师每天早晨都会陪学生一起晨读。“我很喜欢和学生待在一起,喜欢和他们相处,更愿意看到他们的进步。”去耶鲁大学留学后,张老师更加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英语,是我们学习交流的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在一些学术交流会议中,张栋老师还曾担任翻译,老师一口流利的英语让我们钦佩又心生敬畏。我想,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看到张老师办公桌上放着的全英文书籍,我们不禁惭愧,张老师在繁忙的工作后依旧会翻阅文献杂志给自己“充电”,我们又何尝不能呢?
  “我就是希望咱们长医学子能够走得更远,跑得更快,飞得更高。”的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珍惜大学时光,携着无数老师的期望,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救人,永远在路上
  医院给大家的印象总是冰冷的,对未知疾病的恐惧、被病痛折磨的无助,对患者来讲都是致命的伤害,他们是那样脆弱,不堪一击。
  进入ICU,在监护器缓慢而不间断的滴鸣声中,我们的采访缓缓展开。张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两面墙”,一面墙上挂满了锦旗,鲜红的旗帜、真挚的语言无不彰显着患者对重症监护室全体医护人员真诚的感激之情,张老师骄傲地说:“这是我们的‘功勋墙’,我清晰地记着这每一面锦旗背后的故事,当时的每个场景都历历在目。”的确,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面锦旗都见证了医护人员用精湛的医术和爱心陪伴患者与病魔殊死搏斗的过程。另一面是文化墙,这里贴着ICU医护人员的家庭照,照片中的他们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同所有普通的家庭一样平凡、幸福、美好。“我平常工作也忙,中午、晚上也就在这休息。”张老师指着他办公室的一张小床对我们说,“单位是家,家是旅馆。”这便是张老师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朴实的话语让我们一众听者为之感动。
  这两面墙是对医德的最好诠释。穿上工作服,他们是医生,济世救人;换上便装,他们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患者。
  医院里,张老师是一位医生,坚守在重症监护室的阵地,少了家人的陪伴,只是日复一日地看护着那些脆弱的生命。是医生的使命感,是肩上的那份责任感,更是对生命的敬畏,让张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忙碌着、奔波着,张老师永远在救人的路上。
   一颗红心真诚说
  除了家人,最希望病人痊愈的就是医生;除了家人,最希望学生拥有光明未来的便是教师。
  在大学里,清晨的时光总是让人充满活力。天刚蒙蒙亮,操场上就有了三两晨跑的人影,树林里也早早传来了学子们朗朗的背书声。清晨,在长医校园的某个教室里还有一处风景:张老师默默地陪着学生们早读,帮助学生们一起学习英语。
  于学生而言,他是老师,更是他们的领路人。张老师常常劝戒学生要珍惜大学宝贵的学习时光给自己“充电”,他总是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迷途知返。“大学里难免有迷茫颓废、无所事事的学生,每每看到他们,我是很痛心的。相较于让好学生变得更好,我更愿意帮助那些不懂学习的孩子迷途知返。”张老师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他们还小,现在不懂,看不明白,可我看得到,我只能一遍遍地提醒他们,尽我所能让我的学生不负青春,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是教师的使命感使然,他总是想着多花点时间去陪学生。
  谈及对学生的期望时,张老师会心一笑,“咱们长医学子的最大优点就是勤奋踏实、吃苦肯干,希望更多的长医学子能够走得更高更远,努力学习,我们不仅要走出校园,还要尽可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长医是每个长医人的骄傲,我们要爱她、护她、以她为荣。长医学子也要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实力成为长医的骄傲。”他鼓励学生追求梦想,他身体力行地教会学生心怀感恩,他陪学生走过最好的年华。
医者初心,情怀大爱
  作为一名医学教师,张栋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在手术和门诊交替不歇的生活中,忙碌是常态,没有一个好身体是无法更好地服务人民的;而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化,重点就是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唯有实践才能真正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作为一名医生,除了好的身体和专业的医学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的情怀大爱。”
  张栋老师平易近人、温和有礼。在提到他的老师钟南山院士时,张老师满是感激:“可能和你们想象中的不一样,除了学习知识以外,钟老师对我的影响更多是在一些小事上。我依旧记得钟院士在给人看病时和蔼的神情,他从不把自己看得有多高,也从不以“院士”自居,他对病人的爱护值得我一生学习。”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那样渺小,但唯有医心——医者的仁心是那样伟大,屹立不倒。“医患之间有矛盾,医护人员首先应该反思自己,学会换位思考,我坚信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患者考虑,他们是能感受到的。”张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爱护病人,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这句话是张老师从业以来始终奉行的。
  用真心才可以换取真心,医生唯有抱着宽容仁爱的心投入到工作中,才会获得病人真正的信任与依赖。
   吾心安处是吾乡
  “如今出国在外,留学生可以昂首挺胸、毫不畏惧,因为国家就是我们最大的后盾,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那次留学经历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而且对我的职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身在异乡的那段时光里,我真正感受到了身后有祖国的心安,也更加坚定了我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强中国’ 想必也是很多留学人的心声。”吾心安处是吾乡,不论我们走到哪里,总有一片土地让我们魂牵梦萦,总有一种荣光是祖国强盛的骄傲!
  “现在我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我想今后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活跃在国际舞台,我们也会听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张老师的眼里闪烁着光芒。飞速发展的中国离不开每个人的辛勤付出,精益求精的工程设计师、不辞辛劳的村干部、锲而不舍钻研创新的科研团队……是亿万万中国人的砥砺奋进、携手同行造就了一个昌盛的大国。
  走出ICU,机器的滴鸣声依旧,身穿紫衣服、蓝衣服的“特种兵们”依旧在“战斗着”,张栋老师也立即返身回到了忙碌的工作中……我恍惚听得见张老师说:“做一颗最小的 ‘螺丝钉’,不求功与名,只愿默默为我国医疗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如何像张栋老师一样做一个胸怀远大理想,服务一方百姓的人,如何身体力行地践行“厚德、精业、济世、报国”的校训是我们每个长医学子应该深思的……
  小链接:张栋,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2005年于北京呼吸病研究所师从王辰院士,获硕士学位;2013年于广州呼吸病研究所师从钟南山院士,获博士学位;2017年在耶鲁大学医学院呼吸与危重病医学系师从国际著名呼吸病学家那夫塔利·卡明斯基教授,以访问学者身份学习基因转录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