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 - 《安徽理工大学报》
小记采访初体验
作者:机械工程学院 吕鹏
上周六,我大学生涯里的第一次采访就这样在我一边遛弯时一边向着我扑了过来,虽然采访全程大部分时间我只是在旁边观摩学习,但对我来说这次采访的后劲绝对不输给红星二锅头。
一天下午,学姐通知我这周会有采访,让我准备一下采访提纲。当时我正在走出教室,室内室外的温差带着这条消息给我来了次身体与精神上的混合双打。本来有着一丝困意的脑袋瞬间清朗。哦……采访,采,采访?!之前一直念念不忘的机会终于来到了我的面前。
心情复杂的回到宿舍,翻箱倒柜地找出那本《通讯写作技巧》,崭新依旧。果然,不主动,机会永远不会来到你的面前,就像这本手册,你不翻,它也不会自己在周末的时候飞到你身边,抽你一个大耳刮子,然后分开两页插着腰,说:“readme!”那就开始老老实实准备吧。从手册里对采访了解了一个大概后,又在百度文库里筛选了一遍,放下手机和手册,瞬间觉得自己已经得了采访精髓,技巧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可称约瑟夫·普利策二世!
于是,感觉走路都自带bgm的我开始思考采访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了十五个!自觉已经涵盖了从学习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的各个方面,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提问,七百二十度全周身采访。然而,果然还是我想的太过于美好了。
到了采访约定地点,学姐看了我的采访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大部分问题都只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而没有考虑到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简而言之,提问偏于肤浅苍白。于是,本着虚心学习的想法,我对比了一下学姐和自己的采访问题,当即发现了自己的几点不足之处。
首先,自己在书写上,过于潦草。张牙舞爪的字体不易辨认,还严重影响了阅读体验。其次,采访问题过于细碎。大部分问题都可以作为其他问题的延伸拓展部分,条条陈列只会显得过于啰嗦繁杂。第三,采访问题没有主题,分不出层次。大杂烩一样的问题搅在一堆,不但会扰乱采访者的思路,在后期的采访素材整理阶段,也会影响到写作效率和文章结构。第四,提问要大小兼顾。只从小处着手不行,只从大处着手也不行,要大小兼顾,详略得当。
采访时另外两位学长同样风趣幽默,才华横溢,很多采访话题都能带给我启发。只可惜我的问题不适合采访主题,全程只能坐在椅子上,扮演微笑机器人。估计两位学长对我也挺纳闷的,怎么这个小学弟只看着我们笑却不说话呢?好歹吱一声也成啊,不然我们坐在你对面很尴尬的好吧。在这里,我要对两位学长说声抱歉了,实在是因为我的问题过于简单,自我过于羞愧,拿不出手,问不出口。
总之,周六采访的整个过程是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我也在尴尬中划完了水,虽然没能亲自提问,但近距离感受到了学长学姐们的风采,实地体验了采访过程,对我影响也是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