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 - 《南华大学报》
浅谈阅读
作者:土木学院 周 隆
作者分享了他的阅读经历,主要阅读了诗、散文和小说。他觉得意境和炼字是诗歌的精髓,而散文更直白,更能交流思想。三种文体是作者阅读的主要内容,也是他思考过的地方。
近日偶然读得一本朱自清先生的书,书名叫《经典常谈》,这书被誉为“读书指南”,待我浅读一番后,实话实说,境界不够,读起来有些枯燥,非心静时不与读也。但我自己却因此产生了一些想法,粗略的谈论一下我自己的阅读经验。
在高中的时候,由于教学管理的原因,难以接触到小说类的读物,所以读得最多的也就是诗了,当时特意还弄了一个本子,抄满了从各处读来的好诗,期中古体诗尤多。说诗的话,我觉得意境第一,炼字第二,对仗第三。首先来说为什么觉得把意境放在首位,其实我是受王国维先生的观点影响!一首诗真正能打动人的地方也在于它所营造出来的气氛,没有意境的诗读起来味如嚼蜡。如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中一句“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读至此处,脑海中不时浮现陆游孤身一人细雨中独入剑门的背影,那背影不是很清晰,但有着让人着魔的魅力。至于为什么觉得炼字比对仗更重要呢?原因在于某些词比优美的对仗更能使诗的意境全发。说些简单的例子细细体会,“红杏枝头春意闹”又或者是“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闹”,一个“弄”而使得诗意境全发。
后来读到大学,诗的阅读量就下降到很低了,这也许就想是只有在艰苦岁月中才懂得窝头有多香了吧,诗就像是窝头,平时懒得去看,但是只有去深刻了解之后你才会懂得其中的珍贵。初入大学浮躁的心是读不进诗的,于是我就找来一些通俗的文学作品,其中主要是散文和小说。
先谈谈小说吧,印象最深的是汪曾祺先生谈吃的文章,玉林米线,黄焖鸡,金华火腿,高邮鸭蛋,就连一个黄油烙饼,都能让你馋上半天。这其中精炼的描写,是我认为小说的精华所在!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一瓶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兑点起子,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这几句朴实的描写能让我肚子里的馋虫蠢蠢欲动。后来看了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他主要通过从特殊的角度描写一个人荒诞的一生,令人发省。他给我的印象就是黑色幽默,就像是他黑色脸庞挂着的冷笑。余华的小说文笔都很平淡,文字也很平凡,但是讲出来的故事却极不平凡。
最后来说说散文吧,刚来大学的时候我就买了一本《余秋雨散文》,虽然谈不上读到废寝忘食,但是能让我在安静的时候一读就是一下午。我决定读散文最大的乐趣就在于与作者的思想交流吧。读着秋雨先生的散文集,给我的感觉就是大气,气贯中脉,散而不乱!读着读着,秋雨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渐渐明朗,他是一个博学又犀利的老头,对世间的道理都很了解。读完这本书,我有种余秋雨是我多年的老友一般的感觉,这可能就是散文的魅力吧!所读到的地方,若是与自己的预想一致,甚是欣喜。散文和小说比起来,散文更直白,它每句话都是对你所讲,而小说却是想让你通过情节故事来领会作者的思想。这也许就是我爱散文多一些的原因吧。
我觉得这三种文体几乎就是我阅读的所有内容,也是我曾经仔细思考过的地方。毕竟不是学文出身,对阅读的理解谈不上深刻,但希望能对你有所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