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农业的多功能性的感性认识,这是我们对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4月15日,春寒料峭,位于凤凰岭脚下的小毛驴农场的讲堂里,简易的桌椅,透风的门窗,却聚集了各大媒体的记者,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同学们,来自香港及各地的志愿者,刚刚在田间耕种完的农民,来农场体验生活的市民聚集一堂,饶有兴趣地聆听了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的学术演讲。中国的教育应该研究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国新式教育的百年历史从本质上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西化的过程”,温铁军教授认为,我们经历了苏化、美化以及现在所谓的“国际化”,但教育也应该体现“越是民族的才越是国际的”,只有对所在地的发展经验有着深刻认识的教育模式,才真正是“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教育。温铁军教授认为,如果脱离本国现实,任何所谓的“国际化”,都无异于邯郸学步。“近年来国人开始讨论重构中国的话语体系,这更应主要从中国的实践中来。”温铁军教授认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跌入现代化陷阱,目前还只有中国的发展经验尚可站得住脚,但在旧的制式教育的体制下,我们过多地从西方的书本中构建政治经济社会理论,缺少从中国自身发展经验中产生的本土学理。
他介绍说,“黄宗智教授曾经严肃批评过,西方高等教育的学科分类是让本来丰富的人类知识愈益窄化的一个过程,这些学科也因此而正在走向衰败。”温铁军教授认为,我们全盘接受的这种西式教育是个客观的演变过程,也是满足产业资本形成之中资本化劳动力需求的过程。在这个知识信息被标准化集成化地传输过程中,人通过教育被规范为满足产业资本需求的标准化的劳动力,由此来看,制式教育的作用内在地就具有为产业资本的积累和扩张服务的特质;也因此,本来属于技术知识分子特有的科技建制权也为人文社科所遵循。
而当前需要教育界深入认识的问题是,21世纪的世界已经全面进入了“资本过剩”的阶段。早在1999年时北大的林毅夫教授就曾指出,我们处在劳动力和产业资本双重过剩下的恶性循环中;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得劳动力要素的实际价格在下跌,劳动者的收入不足以支持内需的扩大,内需的不足就只能依靠外需和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发展,于是中国进入了产能过剩的阶段。温铁军教授分析认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百万规模的累计失业,在高校扩招的实际之外,实质是资本过剩的后果之一。如果进一步看,中国以自己的资本和劳动力过剩加入全球化,也恶化了世界已经严重的双重过剩。据此,教育界应该率先体现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知识体系从标准化向多元化和广泛互动转变。
他介绍说,当代中国有8亿劳动力人口,其中农村就5亿,大于全世界发达国家的4亿3千万的劳动力,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生产的劳动力总计也不到1亿,全球制造业即使都被中国招商引资来了也不可能解决中国劳动力就业问题。怎样解决过剩劳动力就业问题,成为关系到整个社会良性运转的大问题。
中国的农业该去向何方温铁军教授指出,城市向来被认为是“资本池”,农村是“劳动力池”。当中国的现代城市21世纪完全进入资本过剩的时代,农业供给却还长期处于相对短缺的压力下,因此农业存在较大的机会收益。怎样来改变农村现状?怎样来扩大农村市场?这是政府和社会都极为关注的问题。
他介绍说,目前,因为农民农村农业受到普遍关注,使得我校农发学院的学生就业情况在全校范围内处于中上等水平,这与学院在招生过程中所处的中下等水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农发学院学生的就业之所以包括外资、电信,金融等各个行业,在于这些行业都在积极关注中国农村的现状,关注农村市场的开发。
中国“三农”的老问题是农民、农村、农业所处的弱势地位,新问题则是农业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一大污染源。目前我国农业污染量已经占到全国总污染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越是发达的地区农业污染的状况越是严重,对农业污染的治理花费,远远大于农业生产的收益。
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污染和过低的农业比较收益,中国的农业到底该走向何方?中国应该怎样走出一条既具有生态文明又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农业道路?
新时期的新农业温铁军教授介绍了世界上三种不同类型的农业———以美、加、澳为代表的前殖民地国家的大农场农业,以欧盟为代表的中小农场农业,未被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为主的东亚传统小农经济国家的小型农业。他指出,这其中任何一种农业模式的经验所形成的理论都不可能具有全球普适性,这三种类型之中也都没有形成足以支撑“农业现代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成功典范。美、加、澳式大农场农业一般与第二产业结合,这种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模式,我们从1956年搞集体化时期就开始学,几十年后才发现根本不具备条件;欧盟小农场和日、韩、台小农经济更多与第三产业结合,也许多少还有可学之处。
温铁军教授说,面临中国当今农业污染严重、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现代农业”,并对农业政策做出调整:“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材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2008年贯彻生态文明对农业20年发展目标的新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
温铁军教授重点介绍了我国近年来突出强调的现代农业的特点:不仅保护环境,而且能够使农民得到第三产业内生的要素重新定价带来的增值收益。他认为,大城市的郊区农业应借助自身的一些优势努力向生态农业转型,打造成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体,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
小毛驴农场的实践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和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共建的产学研基地,小毛驴市民农园创建仅短短一年多就吸引了市民、媒体的广泛关注。
农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凤凰岭山脚下,园区占地60亩。其运作模式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生态农业种植模式,不施用化肥,不喷洒农药,不使用添加剂;第二是社区支持农业(CSA)运营模式,一方面,成员可以在季节之初预付20周的蔬菜费用,农场每周为成员配送有机蔬菜,另一方面,成员可以选择支付一定的费用,在自己的土地上投入劳动,收获有机蔬菜,做一回都市农夫。
作为小毛驴农场的发起人之一,温铁军教授希望这里不仅是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的一种新思路、城乡互助合作的一次实验,同时,也是农发学院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作为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实践基地,这里不仅吸引了该院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从事管理、劳作,并且,从4月7日到4月19日,该院2007级全体本科生在此进行了为期12天、共计4个学分的生产实习。正如温铁军教授所指出的,这是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经验相补充、劳动与学习相统一的校外实习课堂。
初春的天气还透着些许的寒意,可记者发现,小毛驴农场里已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