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院报》

新时代青年的价值观

2018-06-30     浏览(43)     (0)

外语系、国际教育学院 丘绣芬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这是今年习总书记对青年的五四寄语。也是总书记的青春写照,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而这一呆,就是7年,他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也正是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塑造了他自强不息的品质,使他在艰难曲折中成长为的党的领袖。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意味着拼搏、无畏、努力、进取。走在时代前沿的青年一代要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青年要对理想信念奋力坚守。如今,虽未处在战争年代,但对于理想信念的考验却更直接和尖锐。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纷繁复杂价值取向的干扰和现实利益的诱惑,让一些青年忘记了理想、丢失了初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我们都曾站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那就必须言出必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青年要在知识海洋中奋力遨游。没有知识的青春是贫瘠的,毛主席长征途中只带了两件的东西,一把油纸伞和一本书,伞是身体的庇护,而书是精神的港湾。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常被碎片化阅读囚禁,难以进行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读书、实践、做学问,在砥砺思维中不断成长,让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
  青年要在挫折困境中奋力前行。谁的青春不迷茫?习主席15岁来到黄土地时,经历着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始终坚持信念终成一代领袖;袁隆平一生最美好的青年岁月都在实验田中,研制出了超级水稻造福人民;中国女排坎坷的追梦之旅,更是告诉我们面对困难要永不放弃。身为青年的我,在面对学习滑坡、能力不足、人际关系紧张时,心生怯意,迷茫困惑。但我告诉自己,我绝不低头!
  理想信念是青年远航的“动力源”;勤学实干是青春飞扬的“通行证;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我们是心中有理想信念,脚下有无穷力量的一代。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就要像扣扣子一样,从第一颗就要把它扣好。使命在心,责任在肩,新时代的青年就要敢梦、敢拼、敢担当!因为 当青年人充满了力量,这,便是最好的中国!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孩童时代这一句句朗朗上口的经典诗句?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各种各样的新事物让我们应接不暇。日韩文化、欧美文化的强势来袭让我们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中华文化几千年不朽的精神信仰,似乎正逐渐被我们抛弃,我们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却忘却了自己的民族根基,我们走的太远似乎忘记了为何而出发。歌声里的故乡正渐渐远去,我们像迷路的孩子,回头张望,却找不到回家的路,那个氤氲着水墨香的故乡,那个我们的精神家园。
  犹记得十九大报告中习大大所说的话: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统文化的美在于他的历史,他是前人的精神积淀,是千百年来的传承。身为当代新青年,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与担当我们义不容辞。古语有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家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