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报》

复校四十年教学领域改革□张次博

2018-09-15     浏览(89)     (0)


  40年前的1978年7月,上海财经学院筹备工作启动;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国务院批准恢复上海财经学院。从此,复校后的上海财经学院抓住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的历史性机遇,高举改革开放大旗,不断推进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宏大事业。
  我是在1978年10由上海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调回财经学院教务处的,2002年从图书馆馆长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参加教学督导工作至2007年。可以说,我亲历学校教学改革开放实践30年,见证人才培养工作40年间的变化和发展。
  复校初期,我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干部培训的繁重任务,同时又面临师资力量不足且青黄不接、校舍极为紧张的两大挑战。学校积极应对,采取两大举措并取得成效:一是1979年初,学校向市教卫办报送发展规划时提出打算于当年起招收研究生,获得市教卫的支持。一所历史上从未培养过研究生的高校1979年起招收研究生了,并于1981年11月起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博士学校授予单位。学校还面向社会招聘教学等人员,吸纳毕业研究生,选留本科毕业生,让青年教师参加国际经济管理学院讲习班学习,等等,师资队伍建设初具规模。二是学校多次主动提出扩大校区方案,1980年9月,市府有关职能部门同意学校在原五角场公社国定大队征地建设新校区。与此同时,中山北一路校区也增建部分教学设施。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学校划归财政部领导,我校启动了本科教学领域的改革,以会计学系为试点,改革核心课程体系,编写新教材,扩大选修课。1983年春,学校为保证会计学系改革方案的实施,决定从1983级起,全校试行学年学分制,又推出学分绩点制,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设置5-7门专业主干课,增加选修课,减少总课时。1987年校庆70周年前夕,学校教务处汇总了这一时期本科教学改革的成果,包括教学制度、教学计划和课程目录,编印了第一本《本科教学一览》。
  1987年,学校的工作重心由中山北一路校区迁至国定路新校区。随着新校区办学条件的日臻完善,教学领域的改革开放出现了新气象。学校确定“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培养规格,建设一批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建立学军、学农基地,在教学制度上推行主辅修制(1992年)和完全学分制(1995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1989年初,与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签署校际合作、联合办学协议,发挥两校各自优势,联合培养高质量的国际会计人才。这是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的一次探索实践,也是学校走出校门、实施校际合作的一次成功试验,得到国家教委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众多学子的青睐。后来因为出现新情况,这项合作只培养了五届学生。但是,国际会计班成功施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后来的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之美国会计班得到了延续。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学校成立研究生部,在稳步增加学位点、扩大培养规模的同时,建立和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研究生课程结构和培养体系,探索应用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学校抓住“211工程”建设和直属教育部领导的发展机遇,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学缘结构,拓展新的校区,完善专业结构,稳定培养规模,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目的推进教学领域的改革。学校改革课程教学与方法,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立项建设优秀课程、双语课程和精品课程。学校加强实践教学,建设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和模拟法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实施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与境外合作培养研究生,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学校开展“千村调查”,熟悉国情民情,提升学生的为民服务意识和能力。学校扩大通识教育,开办创新学院,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复校40年之教学领域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教学改革永远只有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我们要秉持“面向社会、求真务实、立德树人、经世济国”的办学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很抓精准,脚踏实地,把学校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