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九隆冬,浩渺灌河口,两岸港机设备林立,货运船舶往来穿梭,宛如长江黄金水道,气势不凡。
位于灌河北岸的灌河港区是连云港港“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规划上看,灌河港区自东向西包括燕尾、堆沟、九队、五队、田楼、长茂等六个作业区,以散杂货装卸、仓储和化工品运输为主,兼顾修造船功能等。目前,港口控股集团投资运营的为燕尾作业区和九队作业区。
数据显示,自2016年完成燕尾、九队两个作业区整合之后,灌河港区货物吞吐量分别完成了430万、658万、1003万吨。与整合前相比,总量翻了三倍;三年来,吞吐量年均增幅达53%,营业收入年均增幅44%,实现量效同增。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内河港,逐步向通江达海的“门户港”迈进,这是灌河港人多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晶,也是连云港港大力推进“改革转型、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
整合提升:生产上量有保障
进入燕尾作业区,只见不到900米长的码头面上,8台橘红色的门机正挥舞着长臂,紧张忙碌地从万吨级货轮上卸下砂石、黄沙,机身上的“连云港港”字样赫然在目。
“原来最东边的301泊位属于新龙港公司,而西边的3个泊位则属于灌云有限公司的,都是一个门进,但经常会为了一车货物而相互掐架。”刚从码头现场回来的杨尧东兴奋地告诉笔者,类似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了历史。然而,翻开灌河港区的“成长史”,现实远比想象来的复杂。
2011年8月,第一根管桩被顺利地打入灌河水中;次年6月,九队作业区第一个两万吨级泊位建成试投产,标志着灌河港区正式开港运营。2013年3月,燕尾作业区的3万吨级散杂货泊位投入使用。由于周边开发环境和自然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九队、燕尾两个作业区均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生产潜力。
为进一步强化竞争力,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港口控股集团于2016年2月全面启动了整合工作,先是对灌河国际(九队作业区2个泊位)、新龙港公司(燕尾作业区1个泊位)的生产、劳力、机械等资源进行统一调度管理,完成了整合“第一步”;同年10月,港口控股集团灌云有限公司将旗下燕尾作业区的3个泊位合并进入灌河港区,完成了“二次整合”。去年7月31日,江苏燕尾港港口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新龙港公司股权以人民币2400万元价格一次性转让给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灌河港区才算是在港口南翼正式起航。
目前,灌河港区航道等级2万吨级,共拥有6个生产泊位,通过能力821万吨,对外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初步实现了生产统一调度、人员统一调配,港区生产作业能力和效率也随之大幅提升,也为跨域一千万做了良好铺垫。
更令人期待的是,作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工程项目——灌河港区5万吨级航道正在加快建设,届时该港区的通航条件和能力有望进一步改善提升。
海河联运:市场竞争添利器
“哪里有新项目开工,我们就往哪里跑。”刚出差回来的生产操作部经理茆士海,说公司目前正在洽谈几个重要项目,准备推进货物中转基地建设,计划将北方的货物通过内河转运至长江流域。
灌河向东即为黄海,向西经盐河、京杭大运河直达淮河、长江等水系,具有通江达海天然优势。目前,灌河流域规划布置了化工、钢铁、造船、物流等临港产业。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以响水港为代表内河港以及货主自建码头“应声而起”,将本地货源基本“瓜分殆尽”。而“入局较晚”的灌河港区想在他们的地盘上争抢货源,按照他们的说法是犹如“虎口夺食”。
据茆经理介绍,灌河港距离主港区较远,加上本地潜在货源有限,因此,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盐城、淮安、宿迁、日照等周边市场上,同时放眼长江货源市场。“功夫不负有心人”,灌河港区以开发高费率货种为出发点,通过拉网式走访,积极推广海河联运全程物流模式,先后揽来了煤炭、钢材、黄沙、水泥、草炭土等货种,港区生产逐渐有了起色。在开发新货源上,他们主动出击、不遗余力。仅2018年下半年就完成了风电设备100多套的中转业务,实现净利200多万元。
相比其他运输方式,海河联运则成为他们服务客户最主要的方式。据统计,2018年灌河港区完成1003万吨货物中,有556.4万吨是通过海河联运完成,份额达到了56%,同时也占据了全港海河联运业务的“半壁江山”。
“去年,我们新增了10万平方米堆场。即将建设1.4万平方米仓库,后续还将新增道路、堆场、电子卡口等配套生产设施。”茆士海告诉笔者,除了陆上堆存货物,他们还通过过驳进行中转,即大船靠泊后,货物不落地,直接抓料放在转运的小船上,加上合理的技术工艺改进,不仅提升了装卸效率,运输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对外开放:功能拓展新提升
新年伊始,灌河港区正式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1月13日,今年首条外贸船舶“鑫源98”号轮顺利靠泊燕尾作业区,拉开了灌河港区正式对外开放的大幕,成为兼具河港、海港功能的区域性“门户港”,发展机遇空前。
口岸正式开放之前,为了能够接卸外贸船,连云港口岸单位积极协调帮助,给予了灌河港区“一船一议”的特殊临开政策。“我们前后共申请了5次临时开放,真是来之不易。”9年前就已经在灌河港区任职总经理的武宜友对此感触颇深,认为在完成了建设、整合、并购等系列工作之后,实现正式开放算是“圆满起步”。
“目前,我们已经开通了至韩国的航线,预计一月份还将有两条船靠泊灌河港,2019年还将争取开通至日本、东南亚等外贸航线。”武宜友告诉笔者,灌河港区将在覆盖苏北、皖北内河线以及面向沿海内贸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外贸航线,努力形成内外贸并举的局面,真正把海河联运、公水联运等特点发挥好,让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
谈及2019年“1200万吨、2万标箱”的艰巨任务时,武总坦言“压力山大”,陆域狭窄、水深不够、航道不畅、设备不足、人力短缺等不利因素还将持续困扰,但信心依然在。为此,他拟定了“三有、两干、一学习”的推进举措,力争圆满完成任务。
灌河基因:员工心底扎了根
“明天生产不忙,公司安排我休息一天,后天继续上班。”临下班时,笔者恰好碰到前来开会的朱卫东,他是该港区的一名值班电工,准备乘班车回墟沟与家人团聚。
据他介绍,灌河港区目前共有3名值班电工,分别被安排在燕尾、九队两个作业区值守,而他主要负责九队作业区码头设备的电气维保、故障排除等工作,平时吃住基本在公司。由于没有人来顶班,每个月能休上三两天算是不错的了,要是碰到生产繁忙时,这样的“福利”也可能没有。
闲聊期间,笔者对灌河港区员工的工作生活有了进一步了解,像朱师傅这样的员工俨然不在少数。灌河港区位于灌南、灌云县内,距连云港市区有70多公里路,仅乘车就需要1小时20分钟左右。为了保障码头生产,一线的调度、机械人员基本住在公司,二线人员则统一乘坐集团车改时购买的港口通勤车。“我刚来这里两个月,也切实感受到了员工们的不容易。”刚刚履新的灌河港区党总支副书记李千,认为公司一以贯之的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让大家的心更齐了、劲更足了,而他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强化各项管理。
“江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冬日余晖下的灌河港区,又添壮美。作为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布局在南翼的“重要棋子”,灌河港区在全港打造“枢纽港、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的进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灌河港人正昂首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