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行业的发展研讨会举行
(上接1版)建立了“脑与认知科学应用校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应用实验室”等多个高端实验室,积极鼓励学者从事与国际接轨的前沿研究。
据了解,上外-科大讯飞智能口笔译研究联合实验室成立一年来,持续探索"人机耦合"方式,让机器作为助手,帮助人来学习、完成口译任务,由此开发了一款辅助口译员的工具。从需求研究、软件开发、译员实验、产品打磨到第一次试用,双方进行了54轮学生对比实验,收集了近百条产品的改进建议,不断打磨。最终的实验结果中,以专有名词为主的口译信息完整度从88%提升到97%,而通过调查问卷,口译员有了参考信息,工作压力也下降了20%。
当天,科大讯飞与上外共同主办了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行业的发展研讨会。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校党委书记姜锋,上外特聘教授、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口译司前任司长李正仁,科大讯飞消费者事业群副总裁、听见科技总经理王玮等参与研讨。
倪闽景认为,用技术来支持、辅助翻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如今,翻译的发展不再只是少数人关注的事件,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需要翻译机器的帮助。语言是人的思维与交际工具,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翻译最终还是要通过人来实现。机器翻译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必须要和人工翻译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产生更高标准的译文。
姜锋表示,对于人来说语言不仅是思维与交际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是生活品质的表现。语言作为承载或者传承价值观的工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这是机器翻译短时间内无法展现出来的。虽然未来人工智能及人工智能翻译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快,但是我们仍然要培养学生从语言中提炼不同文化价值的能力。技术是丰富我们生活的辅助品,重视技术、享受技术,既跟着人工智能技术前进,又超越人工智能,才是我们应对未来技术飞速发展的态度。
李正仁认为,科技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翻译的发展对于翻译的帮助毋庸置疑,可以在具体应用中为我们规避许多常识性错误。但人工智能并不能代替高端层次的翻译,优秀的翻译者往往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熟知当地的语言文化,能根据不同场景随机应变,再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方式,这是机器翻译目前无法实现的。从这个角度讲,技术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激励、推进翻译行业的进步,而未来能够充分使用人工智能辅助翻译的译者也将受益匪浅。
王玮认为,机器翻译并不会完全代替传统的翻译行业,而是会推动行业的转型和发展。文化和社会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会不断地生发出新的知识和概念,这就需要我们接受和拥抱新的技术,不断地去适应和学习它,推进人机协同、人机耦合的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更多的便利。
上外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主持研讨会并表示,语言是不断动态发展的,不论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的影响达到如何程度,我们都应当时刻做好适应的准备。在不久的未来,也许一些翻译工作会由机器来取代,但是对于翻译专业的同学们来说,掌握核心的技能永远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