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武汉大学 - 《武汉大学报》

□文子

“红学”的三个误读

2010-05-21     浏览(221)     (0)

文章介绍了陈文新教授对《红楼梦》的现代误读,包括胡适、周汝昌和刘心武等人的误读。文章指出《红楼梦》研究应该以文学为中心,不应过度关注作者和版本问题,而应注重对大观园等虚构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近读陈文新教授《〈红楼梦〉的现代误读》,方才知晓去疏理真正的“红学”。
    胡适的误读。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是最容易让人走火入魔的。“五四”前评点派和索隐派研究被称为旧红学,索隐派的死穴是任意地附会。“五四”之后“新红学”注重考证,代表人物是胡适。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是红学史上划时代的论著,其研究一是考证《红楼梦》作者,二是考证《红楼梦》版本。当然也涉及《红楼梦》思想艺术评论,但那不是主要的。胡适考证《红楼梦》的初衷,是要教读者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为了推广“科学”方法,胡适只关心那些可以考证的内容,即曹家的和版本的历史,对于《红楼梦》的核心——大观园这个虚构世界,却总是避而不谈。不能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的对象,在胡适看来都是没有讨论价值的。而在我们看来,假如没有了虚构出来的大观园,《红楼梦》还剩下多少值得关注的内容?大观园作为青年人的乐园,充满了罗曼蒂克气息。大观园里的女孩子都当得起诗人称号,贾宝玉也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大观园是从中国古典诗意境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诗的世界,理解这个世界必须用读诗的眼光。胡适无视大观园的重要性,无视想象力在曹雪芹创作中的重要性,一味在《红楼梦》中寻找事实。胡适毫无疑问是现代学术史一代宗师,但他缺少对文学的悟性,缺少感受文学作品的能力。
    胡适对《红楼梦》作者考证,得出结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这种研究方式一是具体事实的判断失误;一是总体研究导向的失误。胡适认为,《红楼梦》中只有那些曾发生于曹家的事情才有考证的价值;考证的目的就是要弄清真实的曹家历史以及《红楼梦》所写曹家的真实历史。胡适确认“《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新红学”走向。先是“红学”蜕变为“曹学”,接下来是“曹学”一支独大,“新说”不断,流风所及便是随心所欲地探佚,以致不断衍生出新的奇谈怪论。这种探佚实为索隐,是在“自传说”大前提下搜罗所谓的“证据”,甚至把完全不相干的史料当作“证据”来运用,于是各种误读便出现了。
    周汝昌的误读。
    周汝昌是继胡适之后“新红学”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红楼梦新证》是周汝昌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代表性著作,继承和发展了胡适“新红学”基本观点,坚守胡适开启的“自传说”,将“自传说”推向极端。周先生认为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家即是曹家,《红楼梦》即是曹家的起居实录。他把历史上的曹家和《红楼梦》中的贾家完全地等同起来,借小说情节探求曹家家事,将小说看做历史,超越探佚的底线,将“新红学”引上了索隐一路。周汝昌先生用随意牵合的方法,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假定史湘云即脂砚斋,具体设想宝玉、湘云重逢的情境,具有“传奇色彩”。运用这种方法不需要坚实的证据,只需要《红楼梦》中的描写“仿佛”与历史事件有关联。这种以“自传说”为基础展开的对曹家家事的索隐,其实是借“自传说”为由头,编造所谓《红楼梦》的“真故事”。《红楼梦》研究,只有作者问题、本子问题的考证才被胡适认为是正宗的,其他讨论概归钻牛角尖或无意义之列。周汝昌强调红学四大支柱是曹学、版本学、探佚学和脂学,曹学属于作者问题,版本学、探佚学和脂学属于本子问题,而把文学研究摒弃于红学之外。周汝昌红学观不过是对胡适的继承、发展而已,始作俑者还是胡适。“新红学”只关注作者问题和本子问题,这是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以丰富的联想代替考证,视《红楼梦》为一部谜语集,这就是周汝昌先生的探佚、索隐。
    刘心武的误读。
    将周汝昌先生的家事索隐“发扬光大”并得到周汝昌先生“高度肯定”的,是小说作家刘心武。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节目。刘心武大谈其“秦学”,认为解读《红楼梦》应从秦可卿入手, 从猜测秦可卿的身世出发,继而对贾元春、北静王等人物的“原型”进行探究,把《红楼梦》解读为一部与曹家密切相关的清宫秘史。刘心武认为,曹雪芹正是根据曹氏家族这段“真实”历史创作了《红楼梦》。《百家讲坛》和演讲结集《刘心武揭密<红楼梦>》甚至引发了一股“红学”热潮。刘心武离开小说文本去推测小说背后的故事、历史,周汝昌对此大力扶持,刘心武的很多观点根据周汝昌的推测加以发挥。 周汝昌尚未说成定论,刘心武却将之大大阐发并肯定。刘心武以“自传说”为前提肆意猜测,而又自诩为考证,从根本上偏离了考证原则,缺乏基本史料依据,是一种非学术的“戏说”。“戏说”是一种嫁接在“自传说”之上的极度庸俗的索隐。他自称其研究是“探佚学中的原型研究”,“研究成果”揭秘了“历史的真相”。确切地说,刘心武的研究是“索隐的精神,探佚的面貌”,故意以索隐冒充考证。
    余英时指出:“在最近50年中,《红楼梦》研究基本上仍是一种史学的研究。而所谓红学家也多数是史学家;或虽非史学家,但所作的仍是史学的工作。史学家的兴趣自然地集中在《红楼梦》的现实世界上。他们根本不大理会作者‘十年辛苦’所建造起来的空中楼阁——《红楼梦》中的理想世界。相反地,他们的主要工作正是要拆除这个空中楼阁,把它还原为现实世界的一砖一石。在‘自传说’的支配之下,这种还原的工作更进一步地从小说中的现实世界转到了作者所生活过的真实世界。因此半个世纪以来的所谓‘红学’其实只是‘曹学’,是研究曹雪芹和他的家世的学问。”陈文新先生对此十分赞同。说到底,《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它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其文学性。《红楼梦》小说研究理应成为“红学”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