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 - 《HOME绿城》
孔子的“尬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中国先秦时期,六畜中的牛、羊、猪是肉食的主要部分,尤其是牛,地位高贵,是贵族化的食品。鸿门宴中项羽戏弄樊哙,让他生吃猪肘。古代礼制规定诸侯不得无故杀牛。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便出现了“六畜”之说,而所谓的“六畜”,即马、牛、羊、猪、狗、鸡,“六畜”之中,除去产地基本不在中原地区且用来骑乘作战,属于重要战备物资的马之外,其余五种再加上鱼,构成了古人肉食的主要部分。这其中,牛、羊、猪,又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周代的《礼记》将牛、羊、猪称为“大牢”(也称太牢),是只有国君及卿大夫才有资格享用的佳品, 至于底层百姓, 一如汉代的 《盐铁论》 所说, “非乡饮酒、膢腊、 祭祀无酒肉” ,通常只能在逢年过节及庆典时,才能吃顿肉作为一种难得的享受。
而牛肉虽然贵为“大牢”之一,上古时期亦用于祭祀与食用,但自从春秋后期铁犁、牛耕出现后,牛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历朝历代三令五申禁止宰杀耕牛,在汉代,汉律规定“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杀牛者甚至要给牛偿命。
物以稀为贵,牛肉自然在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在《楚辞》的“大招”和“招魂”篇里,分别呈现了两桌丰盛异常的饕餮盛宴,光看菜单已能感受到极尽奢华的“壕气”:八宝饭、煨牛腱子肉、吴越羹汤、清炖甲鱼、炮羔羊、 醋烹鹅、 烤鸡、 羊汤、 炸麻花、 烧鹌鹑、炖狗肉。除了主食的八宝饭,在菜单的排名中,牛肉是排在第一位的。“周八珍”之中,更有三味是牛肉制成的,即捣珍(有点像今天的“牛丸”)、渍(类似吃生牛肉)、熬(有点像牛肉脯)。
而牛肉之外, 同在 “大牢” 之列的羊与猪,在食物系统中的地位又天差地别,“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可见,在当时的饮食习惯中,牛羊才是真正贵族化的食品,猪肉并非高大上的肉食。而那时,混得颇不如意的孔子,在《论语》中每每想用美食与烹调举例子、打比方来讲诉道理时,出现的主语却大多都是猪肉:“割不正不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这其中, 包括了小块的猪肉、大块的猪肉、切碎的猪肉、整块的猪肉,烤制的猪肉、腌制的猪肉等等,品种虽多,却上不了档次, 一如孔子当时 “奈何明月照沟渠”的尴尬际遇。
秦末的楚汉争霸时期,有一个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饭局——鸿门宴。虽说是吃饭,但项羽却想给刘邦一个下马威,让他看看马王爷有几只眼。生死关头,樊哙冲入大帐,要救主公刘邦,项羽见来了一位莽撞人,饶有兴趣地说道:“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 “赐之彘(zh ì )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这一幕,项羽又赐酒,又给肉,许多人理解为霸王项羽英雄惜英雄,对樊哙很器重。但如果在某个宴席上,主人扛来四升酒,“感情深,一口闷”,非逼着你喝下去,哪里有一点器重之意?!还被迫生吃一整个猪肘,啧啧啧,这分明是戏耍玩弄樊哙呐。
堪称上古时期 “享受备忘录” 的 《礼记·王制》曰:“诸侯无故不杀牛”。牛之高贵,只配作祭品,上祭坛与神灵沟通,故“牺牲”皆“牛”字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