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师范学院 - 《绵阳师范学院报》
当同龄人靠写作月入过万时,我的文章还在角落无人问津
作者:◇ 传媒学院 2016级 2班 吴 嶒
那天我刷微信公众号,看到很多文章标题不是“凭借着这 1000多字的文章,我上个月挣了 6位数”就是“靠写作我月入 3万,大半年时间存了 15万”诸如此类,每当看到这些,尤其作者还是与我年龄相仿的大学生,我就觉得自惭形愧,挫败感强烈。
2018年,是我上大学以来的第三年,也是我真正坚持写作的第三年,我的文章还在角落无人问津。
我与那些公众号的自媒体作者一样,都把文字当成爱好,渴望着自己的文字实现它的价值,并且一直在写作这条路上奋笔疾书。
我也有一个公众号,专门发些自己写的随笔散笔。我的文章,一看内容,文笔确实好,然而,一篇拉到底,两位数的阅读量让我瞬间华丽惨败。
我失望、难过,一度陷入对自己的深深怀疑:是不是我真的不适合写作?
直到我翻到自己以前写的一篇文章,文章通篇盲目陶醉的抒情,满屏情绪化的文字简直令人不堪忍受。
这样的文字,真的是我写出来的吗?经过一段时间对热门文章的分析对比,我终于发现自己文章的缺陷:
首先,标题太中规中矩,写得很有诗意,但却毫无吸引力。“人生别易会常难”“天空是我的永恒”“气球女孩与梦”……在这个流量信息化时代,标题直接决定文章阅读量。
其次,文章通篇个人抒情化。抒情文一直是我最爱写的,它最贴近生活,但是,试想,我又不是明星红人,有谁会对我的个人想法和生活感兴趣呢?抒情文那么多,别人凭什么要看我的?
最后,文章是否有读者可借鉴的内容?是否接地气?是否能引起读者共鸣?文章里呈现的我,就像是一个百无聊赖的人,在自言自语。
我用很长一段时间去消化一个残酷的事实:在这个一向以互惠共利作为标准的时代里,简单直白的抒情文已经很难给别人带来意义,我的文字又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丝毫没有读者的感受。所以,别人为什么要看?又凭什么要对我的文字产生兴趣?
要做到完全推翻以前的行文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意味着要大刀阔斧地向自己觉得满意的文章下手,让其脱胎换骨,变成读者喜闻乐见的模样。
为了改变现状,这一年里,我坚持广泛阅读,读知名公众号的文章,读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我开始学着去考虑受众的感受,写身边典型的真实故事,写自己具有借鉴意义的奋斗历程。我学着摒弃华而不实的矫情,只写走心真诚戳人心的文字。我写,不断地写。没有任何技巧可言,就是埋头读,拼命写。
到了今年年末,我竟然意外发现,我那些愚笨的坚持,虽然没有让我月入过万,却也给我开辟了另外一条路—— —写的文章被四川省教育厅转载,在纸媒上刊载,校园新闻获国家级奖;获得四川省“校园最美读书人”称号……还有人亲口对我说,我的文章让他看得心都在颤抖,很是打动人心。
这一年里,我从一个对文字消沉的人转变成因文字沸腾的人。那些深深怀疑自己写作能力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我已经认识到:写作也许难以使我月入过万,但我只要一直写下去,就一定能够看到回报。一切,只是我的努力还不够,耐心还不够。我才写三年,别人,也许已经写了好几年。
那些掌灯与文字鏖战的夜晚以及天空都还没睡醒的清晨,我经历过太多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然而无论我多么声嘶力竭,多么顾影自怜,都
比不得我踏实本分地去改变现状来得有效。
写作是一场孤独的旅程,这不仅意味着要牺牲许多与他人共聚的时间一个人写字,也意味着这条路上少有人结伴而行,还意味着要承受写出来的文字没人看,唯有孤芳自赏的残酷现实。
也许你也曾使出浑身解数,花很长时间去写一篇文章,到最后都江郎才尽了,可还是比不上别人洋洋洒洒的寥寥数语。别人一篇文章 1000多字,6位数的阅读量,4位数的点赞量。而你 3000字的文章,2位数的阅读量,1位数的点赞量。
你看,写作就是一个人坐在狭小的天地里,
在文字之间孤独地漫步,前面荆棘丛生,没有坦途,我们得独辟蹊径,自寻出路。
胡适先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是的,这一程山长水阔,万不可想着毕其功于一役,任何事都要一步一步慢慢走。尤其写作这件事,更无法立竿见影。不要怕目标遥远望不到尽头,我们努力为之前进的样子,哪怕仅仅是一小步,也能收获欢喜。
每年末,我都会为自己写上一篇总结文字。这一年里,我仍旧与文字纠缠不清,仍旧与写作死磕到底。我一心执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态度,将拒稿、退稿、稿子无人问津的惨败事实扫进心底的角落,让它们再也不能阻挡我的视线。
我失望过,怀疑过,挣扎过,但幸好,我不从不曾放弃过。杜拉斯说过“写作是一种危险的艺术”,而我愿意去追逐这样的艺术,因为我爱极了那种在文字里徜徉的感觉。明年,我还会做一些事情,我会写出更精彩的文字,给今年的自己一个完整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