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学院 - 《菏泽学院报》
党舒舒:技能知识相结合,实践才能出真知
作者:学通社 鞠晴菲 康佳

党舒舒,女,1997年9月17日生,山东菏泽人,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广播与电视学专业学生,担任菏泽学院大学生通讯社团支部书记兼常务副社长。在校期间先后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记者”等荣誉称号,先后在《菏泽学院报》发表多篇报道。
学通良师益友多,采写勤勉有成果大一刚进大学生通讯社时,党舒舒和其他人一样,没有任何基础,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写作上不断地尝试与改进。“我的第一篇通讯是改了八遍才通过的,”党舒舒对自己第一次写通讯稿的经历仍记忆犹新。从未接触过通讯稿的她从头开始摸索,从毫无头绪的流水账,到最后主次分明、主题明确的一篇完整稿件,历经了整整一个月。八遍修改,题目、内容一次次变化,党舒舒从未言弃。在写稿过程中,由于现场采集的资料不充足,经常会出现需要补充采访的情况。“那时为了补充采访一对双胞胎,我找舍友帮我要来他们的联系方式,通过通讯软件与他们联系,稿子中的信息才得以完善。”
在一篇篇稿子的磨练中,党舒舒也逐渐成长。至今,她已在《菏泽学院报》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党舒舒告诉记者:“我一直都非常感谢通讯社的老师与学长学姐,他们教会我写稿、采访,提高我与人交往的能力,他们都是我的指导老师。”在写稿路上,党舒舒也陷入过瓶颈。刚进入大二时,党舒舒要写一篇关于新生军训的通讯稿,但由于她对通讯稿的熟悉水平还不够高,在采访时抓不住重点,最后写出的稿子也不成整体。通讯社指导老师韩波看了她写的稿子后发现了这个问题,便找她当面教授,“韩老师对我们要求严格,在写稿上我也要求自己不能松懈。当时韩老师跟我说了很多写通讯稿、消息稿的技巧,他说写稿要像讲故事,要有感染力,我都记在了心里,也行之有用。自那以后,我采访时就会多去注意挖掘故事来获取素材。”
兴趣专业相结合,不断进取学为乐党舒舒对剪辑很感兴趣,虽然广播电视学的专业开设这一门学科,但学习内容都是以理论知识为主。于是她开始自学剪辑软件,并在通讯社与小伙伴一起,从最基础的练习开始,学习AE、PR等软件的使用。只要一有空闲,党舒舒就会来通讯社的办公室练习剪辑技巧。
党舒舒在2017年参与制作了我校在山东省教育电视台获奖的原创音乐视频《梦开始的地方》。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党舒舒、何玉婷、付莉三人必须在一天的时间内完成这个剪辑任务。“《梦开始的地方》有部分镜头是现场演唱的视频,其他的镜头都会放菏院的风景。当时我们手中的视频素材完全不够,重新拍摄是有难度的,器材与时间都不允许,所以我们只能搜寻之前的视频资料。”党舒舒三人在互联网上下载各种与菏院有关的视频,甚至联系了自己专业的每一个人,将他们手中有的视频素材一起下载备用。而最大的困难在于现场镜头的部分,歌曲演出的现场有键盘手做伴奏,而键盘手的特写镜头就成为一大难点。“特写镜头下键盘手按琴键的动作特别明显,剪辑的时候及要保持他动作的合理性、美观度,又要让他的动作和音频中的节奏保持一致,一帧都不能出错。”党舒舒对着音乐与视频,不断放慢、加速,一帧一帧地修改,一共十几秒的镜头,却让她忙了一个小时。得知《梦开始的地方》获奖后,党舒舒也不自傲,她说,这个视频还称不上完美,自己会把这当做一种鼓励,不断学习、继续进步。
主动出击觅机会,提升技能实践强对于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党舒舒来说,提升专业技能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而她也努力抓住每一次实践学习的机会。“大三下学期是我们专业实习的时间,大家可以去报社、电视台等社会媒体进行实践学习,跟随社会记者去采访、编辑,这都是我们在学校接触不到的。”党舒舒告诉记者。出于自己电视媒体的热爱,她选择了去菏泽电视台实习。“我觉得在电视台,记者不但要采访、写稿,还要学会对拍摄的内容进行编辑,可以锻炼自己更多方面的能力。”党舒舒说。然而实习并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顺利,刚到电视台的时候,每位记者都有自己的任务,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教实习生们怎样写稿,采访和编辑。于是党舒舒就和其他实习生们“主动出击”,在记者们出去采访的时候主动跟上,帮忙拎机器、拿话筒,回办公室后抓紧写稿并学习后期编辑。
“这里的稿件格式和之前在学通社写的、我们专业课学的都不一样,我又学到了一种写稿方法。”党舒舒说。很快,她写稿子的速度大大提高,而且也有记者选她作为搭档,提前通知她下一天的采访任务。“实习时间很短,我们更要抓紧一切机会实践、学习。“稿子写好之后要交给主任审核,趁这个时间我就会去机房练习编片子、导入素材、删减片段,一遍一遍地练习。”就这样,党舒舒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够独立完成采、写、编、排的任务。“既然学校给了我们实习的机会,那我一定会好好珍惜,努力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党舒舒说。(学通社 鞠晴菲 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