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新吉大十年(之四)

作者:安阳  晓蔚  晓雯    
2010-05-21     浏览(347)     (0)

吉林大学在2007年实施四大战略,包括人才强校、学科兴校、依法治校和勤俭持校,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和谐吉大为目标,取得新进展,形成了吉大又一崭新局面。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学科建设稳步推进,改革工作有序进行,勤俭持校战略初见成效,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加强科研工作力度,稳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也得到加强。学校在与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稳步发展。


  走过吉林大学发展史上极具重 要意义的2006 年,吉大人雄心壮志, 以崭新的姿态憧憬着未来。2007 年 学校全面落实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 的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以建设“高 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和谐吉大”为目 标,通过实施“人才强校、学科兴校、 依法治校和勤俭持校”四大战略,进 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优化资源配置, 强化开源节流,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 进展,开创了吉大又一崭新局面。
  战略 实施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优化师资 队伍结构。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吉林 大学2006—2010 年师资队伍建设规 划》,积极探索了适应学校发展的人 事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师资队伍 建设,不断改善学缘结构和知识结 构,使教师的补充、使用和流动进入 良性循环。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报考 研究生,在职提升学位层次;选派中 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高水平大学等 地进修;加大高水平人才的出国选派 力度等;大胆使用具有创新思想的青 年教师,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 注重教师能力培养,师资队伍整体素 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在“人才强校战略”的背景下,学 校努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使 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制定 了《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讲座 教授聘任及管理办法》;着力做好学 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工作;重点支 持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各学科领域的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创新人才,设立 “中青年骨干教师专项培养基金”。整 合教师资源,加强对跨学院(学科)的 学术团队和科研群体的引导和支持, 鼓励形成交叉学科团队。在不断规范 引进人才工作中,教师聘任、管理、服 务工作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得到 了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有了明 显的改善,整体实力得到增强。2007 年新增教师202 人,84% 以上具有博 士学位,比2006 年提高了20 个百分 点,新增教师本缘率有所下降。教师 队伍年龄结构逐渐年轻化,形成合理 的教学、科研梯队。在2007 年中国科 学院院士遴选中,任露泉教授被遴选 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利荣、张福贵、 李玉林3 位教授获第三届高等学校 教学名师奖;陈启军、孙洪波教授的 科研团队入选“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 发展计划”;崔田、王悦教授被聘为长 江学者特聘教授;易英飞教授被聘为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张宗弢 教授等 18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 持计划;池元吉、刘德斌教授入选中 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项目首席专家;徐家宁教授获宝钢教 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
  实施“学科兴校战略”,积极构建 优势学科。学校以“立足前沿、突出重 点、优化结构、协调发展”为原则,以 “985”“211 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为 依托,重点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优 势明显、结构相对合理、协调发展的 学科或学科群。在重点学科建设方 面,学校开展了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 估及增补申报工作。其中,学校原有 的17 个国家重点学科,有16 个通过 考核评估,1 个学科被列入国家重点 建设学科;4 个学科被确定为国家重 点培育学科;我校申报了30 个二级 学科,其中刑法学等7 个学科被增补 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4 个学科被 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我校共有 数学等4 个学科被确定为一级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在积极构建优势学科和特色学 科的同时,修订和完善了《吉林大学 “十一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组织 制定了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实施细 则。为进一步促进“985 工程”二期建 设,学校开展了“985 工程”建设阶段 检查工作。我校“十五”“211 工程”项 目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于 2006 年5 月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 项目建设验收。通过“十五”“211 工 程”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得到进一步 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已呈现出良好的 发展势头,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图书馆、校园网等一批公共服务体系 得到进一步建设,教学与科研资源的 整合度和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为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实施“依法治校战略”,推进学校 各项改革。2007 年是高等学校的管 理年。学校深入开展了宣传、学习和 贯彻《吉林大学章程》活动,在广大师 生中形成了学章程、用章程、遵守章 程、维护章程和依照章程办事的良好 氛围。制定了《吉林大学岗位设置管 理实施方案》《吉林大学机构管理暂 行办法》,初步形成校内科研机构调 整方案,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内聚人 心、外树形象、引导舆论、服务师生” 的工作思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活动的开展均为各项改革 奠定了基础。2007 年末,学校成功召 开了吉林大学第六届教代会暨第十 七次工代会;深入实施“依法治校战 略”,通过进一步民主决策、科学管 理,使得学校各项改革得到顺利进 行。
  实施“勤俭持校战略”,建设节约 型吉大。学校坚持“科学理财、依法理 财、防范风险、保障运行”的指导思 想,遵循“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 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强化构建节 约型吉大的理念,相继制定了管理制 度等,进一步规范学校采购工作,节 约开支,保障服务,勤俭持校,节约型 吉大建设初见成效。
  实施教育“质量工程”,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学校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 头,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组 织做好质量工程各项目推荐申报工 作。完成了国家级教学团队、特色专 业建设点、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双 语教学建设等项目的申报工作,以 “质量工程”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 断提高。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有重点 地扶植建设30 门课程,其中,有5 门 课程被评为2007 年度国家级精品课 程;在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中,“法学理 论”教学团队、“国家哲学学科人才培 养基地”教学团队被评为首批国家级 教学团队。在特色专业申报工作中, 我校遴选出21 个国家级第一类特色 专业建设点上报教育部备案;在第二 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评审中,有6 个专 业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在人才 培养模式实验区建设上,我校新增了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 个。 (下转第2 版)
  -----------------转版-----------------
  (上接第1 版)试验班教学是我校探 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 项重要举措。在已有的文科 试验班和理科试验班的基 础上,增加了医学试验班, 进一步扩大了高素质复合 型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加 大了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 的贯通培养和联动改革力 度。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07 年度,学生获全国大学 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 等奖3 项、全国大学生电子 设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 1 项、 ACM 国际大学生程序 设计竞赛亚洲预选赛7 个 奖项、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 邀请赛国家级一等奖2 项。
  2007 年也是我校实行 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的关 键一年。在学制缩短的情况 下,我校以提高质量为重 点,加大了研究生课程教学 改革力度,通过各种培养方 案的完善、试点的改革,保证 了研究生培养质量。2007 年, 我校有1 篇博士学位论文荣 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 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 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加强科研工作力度,科 研水平稳步提高。我校全面 实施“十一五”科技发展规 划,以“自主创新、重点突 破、集智攻关、科学发展”为 指导方针,把“搭建大平台、 培育大团队、组织大项目、 孕育大成果、作出大贡献” 作为科技发展的重点,推进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学校还 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 基地建设工作,2007 年我校 到位科技经费比2006 年增 加16.7% ;我校获科学技术 奖励66 项,其中,参与获得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据2007 年科技部中国 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 据显示,2006 年我校 SCI 收录论文和国际论文被引 用篇数继续位于全国高校 前列。被 SCI 收录论文 1165 篇,全国高校排名第8 位;发表 EI论文975 篇,全 国高校排名第11 位; ISTP 计523 篇,全国高校排名第 13 位;国际论文被引用1244 篇,全国高校排名第8 位。 2007 年,我校还新增国家重 点实验室1 个、国土资源部 重点实验室1 个,新增国家 级实验动物中心1 个、教育 部工程研究中心2 个。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 稳步发展,学校加大高层次 项目和横向项目的协调、组 织力度,注重通过科研项目 培养学术新人,促进队伍建 设。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 研项目261 项。这其中有马 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工作首席专家项目2 项、国 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 点项目1 项、教育部重大 项目2 项。我校还有11 人 入选“2007(首届)中国杰出 社会科学家”名单,“2007 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排行 榜(按所在单位)”和“2007 中国高校杰出社会科学家 校友排行榜”,我校分列第 9 位和第4 位。在自然科学 领域,我校加快高新技术 产业化,提升了学校的社 会服务能力。2007 年9 月, 我校成立了吉林省汽车零 部件研究开发中心,该中 心的成立,标志着吉林省 汽车产业向自主研发的方 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我校 还直接研究解决地方建设发 展问题的课题多达80 余项, 为省、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服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学校不断加快吉大科技园的 建设步伐,为入园企业提供 了优质服务。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 作,推进素质教育和实践育 人。学生工作是学校建设发 展的重中之重。学校继续加 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践育 人工作。学校以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中心,以 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 事、学会学习为着力点,组 织 “思想·理论·人生”:100 讲系列专题报告会、“先锋 论坛”大学生辩论赛等活 动,丰富学生科学文化知 识、提升学生人生价值品 位,使学生在知识与实践中 得到发展。还建立了学生综 合素质测评系统等,使广大 师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得到 不断提升。
  拓展对外交流,国际合 作稳步发展。使学校在与18 个国家和地区的78 所院校 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校 际交流关系基础上,又与瑞 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爱尔兰 利默里克大学等13 所国外 院校签署校际交流协议或 交流项目协议;还与新西兰 奥塔古大学等4 所大学续 签了校际交流协议,大大提 升了交流关系的层次。不仅 拓宽了国际交流的广度,也 拓展了深度。我校有3 个基 地获得国家 “高等学校学科 创新引智计划”支持、3 个项 目获得国家 “海外名师引进 计划”支持。我校共主办国际 学术会议21 场,涉及政治、经 济、哲学、国际关系、人口学和 医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等 多个学科。
  教育部巡视组对我校 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从合并 到融合再到追求和谐发展 的过程中,校党委率领全校 师生员工克服了诸多困难, 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 革作出了积极探索,学校步 入到和谐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