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图书馆不仅是物,而且是人,一个博古通今、顶天立地、穿越时空的圣人。”
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已有120周年。这座书城带着120年的历史厚重感,以其人文性和创新性独树一帜。
百廿馆庆前夕,北京大学校报对图书馆馆长陈建龙进行了专访,请他谈谈这座书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北京大学校报:您能谈谈北大图书馆的历史吗?作为与百廿北大同岁的大学图书馆,它传承了什么样的历史精神和理念?
陈建龙:北京大学图书馆120年的历史还很短,但记载了延续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传承了历经2500年的图书馆典籍管理和利用史,典藏了存世1600年以来的重要古籍文献。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创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李昭炜被任命为首任藏书楼提调,校园中心的原和嘉公主寝殿被用作楼舍,开办次年便积书5万余册。后经“京师大学堂图书馆”,于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随学校更名改为现名。在1909年筹建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之前,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和京师大学堂图书馆实际代行国家图书馆的职能。
1918年李大钊就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他既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毛泽东在他的安排和引领下进馆在报刊阅览室工作并迅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传为革命佳话;又是学识渊博、先知先觉的著名学者和励精图治、成就卓著的图书馆领导,被国际上尊称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李大钊的领导和治理下成功转型为功能齐备、蜚声中外的现代大学图书馆,留下深远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向达、蓝芸夫等多位馆长的领导下,众志成城,紧密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和文化传承需要,在包括各类珍贵文献在内的文献采访、标准化的分类编目、规范化的读者服务、科学化的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还在周恩来总理关照下,于1975年在校园中心建成了当时国内条件最好的馆舍,跻身校园三景,与未名湖、博雅塔并称“一塔湖图”,奠定了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图书馆的独特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北京大学图书馆在谢道渊、庄守经、林被甸、戴龙基、朱强等历任馆长的领导下,改革创新,勇于担当,积极履行学校使命和应对社会变革,在着力进行自身全方位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还携手全国高校图书馆共同发展,硕果累累,进步喜人,成为了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图书馆。
可以说,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发展中积累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这里汇聚,思想文化、科学文化、信息文化在这里交融,并在图书馆炼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也就是文化自信。
北京大学校报:北大图书馆作为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它和其它图书馆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哪里?即它的独特性是什么?
陈建龙:首先是刚刚谈到的北京大学图书馆积累的文化底蕴,还有就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构建了独特的价值体系,那就是,在不断充实自身的本来根基和崇高事业的同时,积极地为国家、为学校、为高校图书馆事业、为社会作出贡献,忠诚于国家和学校的教育、科学技术及文化事业,让广大用户感到亲切和满意,坚持包容性发展,追求共善。
这样的价值体系体现在几个关系上,一是处理好隶属关系,努力满足学校教育和行业发展的决策需要,得到上级领导机关和业务部门的重视、支持、帮助和鼓励;二是处理好供需关系,努力满足用户学习、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信息需要,坚持把用户的需求、需要和待解决问题作为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是处理好能效关系,努力满足用户履职尽责和全面发展的绩效需要,切实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并取得积极效果,让用户满意;四是处理好交互关系,努力搭建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之间交流互鉴的桥梁,传承和弘扬图书馆事业优良传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五是处理好协同关系,努力搭建跨学校、跨行业合作互赢的平台,集成多方力量培育新能效。
我们坚持以大格局、大开放的姿态,与外部发展环境和服务坐标系关联起来,可谓是四面八方,既吸收来自四面八方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又满足四面八方的机构和个人用户对图书馆的服务需要。
北京大学校报:北大图书馆目前的文献资源和特色资源建设情况如何?
陈建龙:目前北大图书馆有馆藏已近1000万册(件)的纸质书刊和众多数据库等各类信息资源,有力地保障了用户的学习、教学和科研活动;我们长期承担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后来演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等行业组织和重大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任务,不断地增强全国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保障和服务能力。
2013年,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以及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图书馆成功回购了原日本大仓文化财团所藏的中国古籍珍品,共计931部、近3万册,建立了“大仓文库”,经整理将陆续出版。这也是北大图书馆努力搭建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之间交流互鉴桥梁的一项成果。
北京大学校报:您之前谈到了北大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北大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实现为广大师生服务的目标?
陈建龙:北大图书馆一直坚持“用户导向,服务至上”的理念。一方面,我们注重供需关系,坚持以用户的需要和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亲近各类用户,直至为每个用户“画像”,切实了解、理解用户,最大程度地听取他们的意见。
我们的理念常常体现在一些小事上,比如,针对同学们集中反映的图书馆插座少、充电难的问题,在确保用电安全的情况下,图书馆老师利用夜晚闭馆的时间为自习桌安装了多孔插座,收到了不错的反响。又比如,保存本阅览室以前晚上不开放,后来应学生的要求晚上也开放了。
另一方面,我们注重能效。我们以用户是否满意作为检视自身功能的标准,强调实实在在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为用户提供亲切的服务环境、服务态度和服务过程,确保用户对服务结果满意、对图书馆职能满意。
我们经常会收到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当收到批评和质疑意见时,我们第一时间解释或改进,同时也对用户的监督倍感珍惜;当收到表扬和建议时,我们第一时间表示感谢,同时也为能够有效帮助用户感到高兴。
北京大学校报:在中国创建创新型国家和北大“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您接任馆长以来在图书馆建设上有哪些新的尝试和想法?
陈建龙:一年来,北大图书馆全体馆员老师畅想了2035年愿景,讨论了今后若干年的行动纲领,形成了初步共识。我想,汇集众人智慧的战略思考,似可管窥图书馆的未来前景。
未来,我们将继续承担信息资源保障、信息服务创新、信息文化培育、人类文明弘扬和推进行业发展五大历史使命。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主动跟上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步伐,精准跟进师生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科研范式的变化,始终坚持全心全意服务用户的宗旨,分别在“固本应变”“服务转型”“综合改革”“立杆引标”等四个方面推出十多个行动和数十个重点项目,努力实现以下阶段性总目标:一是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学术保障的信息集散地、师生校园生活中治心治学的精神栖息地、教育事业发展中立德树人的服务共善地。二是成为推进和带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策源地。三是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创新型、智能化、标杆位大学图书馆。
当然,我们也期待学校有关单位、师生代表和同行专家能向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与我们一起建设图书馆。我相信有深入的思考、有专门的讨论、有适度的解决,大学图书馆就有未来,就有美好前景。
北京大学校报:图书馆在您心目中应该是什么样的?
陈建龙:大学图书馆的根基就在于对人类知识和世界文明的揭示、组织和利用,既为学校使命服务,又为文化传承服务。具体包括:一是资源,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信息资源及其保障水平;二是馆员,指从事图书馆相关业务和管理的各类工作人员及其专业精神;三是校园,指以师生为主的现实的或潜在的各类用户及其信息获取、处理、使用的场所设施;四是因缘,指图书馆发展规律与学校实际的有机结合及其初心和文脉。图书馆的概念一直都在发展,而且还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所以,图书馆已不仅仅是物的图书馆,更是人的图书馆,还将是人文互美、人信共济、人机融合的图书馆。换句话说,大学图书馆不仅是物,而且是人,一个博古通今、顶天立地、穿越时空的圣人。
120年,又是一个新起点。面对新时代和新契机,北大图书馆根基坚实、善作善成,保有时代感、创新感和科技感,朝着人文互美、人信共济、人机融合的目标稳步迈进。这座百廿书城,既不一般,也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