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成都大学建校已经四十年。看了今天成都大学的变化、发展,真令我无比兴奋,感慨万千。四十年前建校初期的往事,至今还浮现在我眼前。
一九七八年是打到“四人帮”以及国家百废待兴,改革开放的年代。成都地区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发展,急需大批高级人才,而成都在十年浩劫中积压了大批无法上大学的社会青年。此时,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扩大招生问题的意见》,充分肯定了利用地方力量扩大招生,高等教育事业的做法。当时省委提示在成都、重庆两市各建一所大学,从省财政吸入中拨款作为学校基金。成都大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省市领导对成都大学的创造给予了大力支持, 积极筹划。 根据省市决定,市委宣传部做了具体的部署,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五日,决定由当时任副部长的尤超同志负责筹建工作。并抽了石怀昇(原市教育局副局长),魏裕昌(原成都幼师副校长)、宋戴铭(原成都师副校长)、楚承相(原锦江中学革委会主任)、李继华(原市教育局干部)组成五人筹备小组,另外从市局教育局系统抽调教务、总务、财务、行政、教辅人员十余人(如鄢远龙、赖志定、 张桂芬芳、魏秀云、郝宏彬、王录志、易泽凤、张文彬、李娴、李家麟、刘鸿乔、陈文瑜、吴祖欠、英艳玲、林淑华、张顺德、付生群、钟世兮、余大富等)准备筹建工作。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以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的名义,向成都市委提交一个《关于扩大大学招生筹办成都市地方大学的请示报告》。十二月四日,中共成都市委以‘“成函(1978)118 号”文批复,“ 即同有关部门联系积极筹备成都大学,关于经费问题,除上拨一部分外,再报省上解决一部分。”’予以同意。刘海泉副省长亲自批示,同意校名定为成都大学。
创业维艰,筹建工作十分艰巨,一切从零开始。筹建小组借用教师进修学校的传达室作为办公室。办公室只有一个木桌、一条长木凳、一部电话,中午大家一个锅盔, 一杯开水 ( “五个一” )的筹建之作就这样开始了。筹建之作号角一响,同志们开始了不分白天黑夜的废寝忘食地工作。没有汽车,大家骑自行车外出联系工作。大家拼命地干,没有任何个人的要求和奢望,只有一个信念——尽快做好筹建工作,迎接新生入学。
人马未到,粮草先到,要保证新生按时开学,后勤工作面临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市教育局根据成大的新生开学的需要,决定将教师进修学校搬迁花圃路,将原校址交给成大使用。市教育局贷款购买了急需的设备和课桌椅。由于小程巷狭窄,只能容下两人并肩行走,车辆无法入内。从巷口到校门有两百余来距离,筹建工作的十余人,不分男女老少,用肩扛,用手提,将设备和桌椅搬进校内。
筹建工作的另一方面是招生工作,当时全面招生工作以接近尾声,我们抓紧时间补报了 数线的五百四十七名学生。 分别是:工科 (本科四年制) 、 (一)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一个班、(二)无线专业二个班、 (三)自动控制一个班、(四)医学专业一个班(四年半制)。另外师范部(三年制)六个专业:(一)中文专业二个班、(二)英语专业一个班、(三)数学专业一个班、(四)物理专业一个班、 (五)化学专业一个班、(六)历史专业一个班。
由于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室有限,我们当时是借用了十六中学的礼堂,用木板把礼堂隔开,最为中文专业和英语专业的课堂。医务专业由于没有师资和教学设备, 请四川医学院 (现华西医大)代培。
教室课桌椅、课本基本解决。最大的问题是师资。由于市委宣传部和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我们从市属中专、中学抽调了原成都师范优教的教师和部分优秀的教师(如:白敦仁、钟树梁、孙光钊、潘天长、余振平、罗开政、周继伦……)
还有其他高校落实政策的教师(如:游怀志、 王大光、 黄竹川、 谢宇衡、李宁) , 还有部分高校转业的教师 (如:季景松、熊国璋、尚珠尤、蔡明让、林伦友、罗琼芳、孔庆元),另外还从市属的工厂、 企业招聘了工科的师资 (如:王孝达、 王忠仁、 卓翔、 左家祥、 曾敦弟、王大杰、邹重仁、饶荣田、毛中仁、周继仁),并且派我到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云南大学、重庆大学、贵州大学招聘四川籍的教师 (如:杨启上、温慧云、刘敬乾、胡进蓉、陈尚策、漆道贞、崔国胜、蔡汝贞、冯纯如等),另外从各高校应届毕业生招聘了一些优秀学生。
经过各方努力,已经招聘到一些师资,但仍未能解除新生的教学问题。幸好各老大哥院校:四川大学、四川工学院(现华西工大)、省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大)、四川农机学院(现理工大学)、西南民族学院、四川地质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成都高师班等十二所高校,借聘了数名兼职教师,从而保证了新生开学问题。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所有教师都是走教,学生都是走读。
成都大学一步一个足印走来,她曾在风雨中拼搏,在艰苦创业中逐渐成长、壮大。
关于校名的确定,曾有一些故事。当时,有不少大学,如南京的(金陵大学)、武汉的(江汉大学)、重庆的(瑜川大学),成都大学也曾有过其他命名的想法, 如: “蓉城大学” 、 “川师附院” ,还是“成都大学”的想法,因为六十年代,成都有个“成都大学”的名字(现在的西南财经大学),加上成都市老领导肖菊人说:还是“成都大学”好,于是最终定名“成都大学”。
由于创 时间短,边建校边教学,设备简陋,教学点分散,师资不足,每年招收新生,原有条件难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急需选择一个新的稳定的校址。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分别到百花潭中学、百花潭公园,西乡路中学、八中(原成都师专旧址)进行考察,最后终于选定八中(荷花池),作为成都大学的校址,原八中迁至幸福路,自黉门街、花圃路到荷花池,见证了成都大学的这段历史。
一九七九年三月九日,补办了第一届同学的开学典礼(成都师范学校高师班正式并入成都大学。)市委第一书记杨以希,书记熊宇忠、肖菊人,副市长尤超出席开学典礼。四川省高教局、市教育局、市委有关部门,各高校代表也参加了开学典礼。杨以希书记在讲话中指示:成都大学是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创办的。它的任务就是为了适应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他希望全校师生员工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实际,把学校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狠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上来。 在建校过程中, 要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逐步改善学校的条件,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学校代表王艾、教师代表苏步高、学生代表曾一之在会上讲话,表示一定要以新的战斗姿态,努力工作,勤奋学习,把成都大学办得更好。七九年三月十一日《成都日报》就此作了报道。
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成都大学的情况,并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充分肯定了建校的方针与成就。为此鼓舞了成都人民,更加鼓舞了全校的师生员工。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成都大学也在发展、扩大,经过努力,在社会各界支持下, 我们修建了图书馆、 教师部分宿舍、学生部分宿舍。教学生活有了一定改革。
二 00 二年,随着成都大学的飞速发展,原校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龙泉十陵建设新校。并且把市属的师范学校、成都幼师、新都师范学校、成都卫生学校等并入成都大学,使原来的成都大学变成了一所综合性、规模庞大的大学。
以上是成都大学初建的一些情况,我作为一名老职工(是五人筹建小组之一),希望全体师生员工,不忘初心,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真正把成都大学建成全国的一流大学。